20170923 脱贫“领跑者” 攻坚“先锋官”

《焦点访谈》 20170923 脱贫“领跑者” 攻坚“先锋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百色市是革命老区,也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百色市通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那里贫困地区的群众生活发生了很大改观。

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记者来到大石山区深处的陇雅村。2016年,这个村的42个自然屯全部脱贫。依靠中草药种植等产业的发展,这里家家户户盖起高大漂亮的新房子。

单凭第一印象,很多人会觉得陇雅村是个得天独厚、舒适宜居的好地方,但走进村民赖以谋生的产业基地,就会发现这里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一个铁皮石斛的种植大棚建在一片石头滩上,他们要通过一个悬空的梯子才能进入到种植大棚。陇雅村党支部书记吴天来介绍:“我们整个陇雅村就是没有一分田,全部是大石山, 所以说(当初)没有路、没有电、没有水、没有饭吃。”

一段历史资料纪录了陇雅村当年的穷困。

因为没有公路,村民外出赶集要走13个小时;最干旱的季节,打一担水回来要两三天;因为缺田少地,村民一年四季只能吃石头缝里种出的玉米。

吴天来曾经是陇雅村第一批走出大山的村民,十几年里攒下近百万家底,成为当年村子里名副其实的首富。

“因为我是苦过来的,我就看不得那种贫困的”,吴天来说:“没有房屋住的,我就掏钱帮他们建房子。有些人说你要入党,像你这样的人一定要入党。”经过努力和组织培养,1995年吴天来入了党,四年后,他被村民推选当上了陇雅村的党支部书记。

吴天来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村民修路。

连绵不绝的大石山,到处都是悬崖峭壁。鹰嘴岩,是陇雅村通往外界最险要的关口。上下四百米都是悬崖,道路只能从中间穿过。当时很多人都害怕了。吴天来说:那我就去吧,你们就跟着我吧。绳子绑住我,我就下去。很多人都喊,“不能下去,下不了。”我不下去,那段路肯定搞不了,那就没有办法了,我就一定要下去。

吴天来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全村,在他的带领下,陇雅村的党员群众自带干粮、分段承包,终于修通了陇雅村到周边乡镇的80多公里道路。

通往外界的道路成了陇雅村的一条生路,而吴天来也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十几年中,全村42个自然屯建起两百多个水池,储存了三万多方水;村子通上了电;发展起了“十大功劳”和“铁皮石斛”等名贵中草药种植产业。2016年,这个村人均收入超万元。

如今的陇雅村村口,镌刻着“为了生存,永不放弃”,揭示的就是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党员带群众、先富带后富、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干的精神。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杨序勇认为,同样的条件下,同样的贫困,就是因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强,支部书记强,所以他就会不断去探索、去寻找,怎么带领老百姓去致富。要脱贫,就必须得把基层党组织建强了,要培养一大批能够带领老百姓致富的带头人。

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是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脱贫攻坚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就是要推动干部力量向贫困地区聚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2015年,中央组织部作出部署,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目前全国已有19.5万名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其中中央国家机关选派361人到深度贫困村,他们在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勇力,2012年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到百色市委组织部工作,三年后,被派往凌云县加西村担任第一书记。

加西村是凌云县的另一个贫困村,在苏勇力来到这里之前,当地村干部已经带领村民发展过木薯和辣椒种植产业,可是由于销售没有衔接好,两次尝试都失败了。在进行多方调研后,苏勇力决定在村里推广种桑养蚕。建议一提出,回应者寥寥无几。苏勇力了解市场价格日渐上涨,觉得是个机会,就向上级申请了经费。

为了支持党员创办领办致富项目。去年,中央组织部从代中央管理党费中拨出1.16亿元,各级配套党费100多亿元,支持832个贫困县开展村干部和党员脱贫致富培训。苏勇力得到了培训费,带了九十多号人出去学习。

加西村历史上的第一次集体学习收效显著。村民们的热情被鼓动起来了,扶贫款也很快到位。但这一次,扶贫款的发放形式变了。不再是像以往那样发给个人,而是纳入村集体经济。加西村用产业扶贫款建起了蚕房基地。试运营的前三年,每户村民花100块钱就可以租一间,如果想外出打工,可以随时退回,重新分配给需要的农户,有效避免了扶贫款的闲置浪费。

发展壮大薄弱村、空壳村集体经济是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条重要举措。四年来,加西村通过种桑养蚕、在山顶养乌鸡等方式充实了集体经济,然后用这些钱修了路、建了各种公益设施。凌云县加西村村民邓喜诚说:“这样的变化不简单了,我们变化大”。

与陇雅村“为了生存、永不放弃”的口号不同,在双达村党支部的墙上也有一句口号,却是“为了幸福,敢于放弃”。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要回到大山深处的双达村旧址去看一看。

田阳县双达村党支部书记覃志明带记者来到一口石井旁,他说,我们一九八几年的时候,这个井,全村在这里都不够吃,每到十月份全部都干了。

这里的条件比陇雅村更差,整个村子建在陡峭的山坳里,没有水,也没有土地,为了留出地来多种几棵玉米,村里的道路窄得只能走过一人。虽然后来政府给这里修通了公路,可这个村依旧没有发展的空间。

由上级统筹的移民搬迁一时半会儿难以协调,这个村的党支部不想坐等救济款,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不能像房地产开发那样,到河谷地带去买一块地,把全村的父老乡亲都搬下山去。

最初,村民们觉得干部们异想天开,而且也没有村子愿意把土地卖给双达村,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寻访了几个月之后,村支书覃志明遇到了凤马村27组的组长黄军城。

凤马村27组恰好有58亩荒地,黄军城做通了群众的工作,最终村民代表签字同意,向双达村转让这块土地70年的使用权。

一份又一份的文件和手续看着让人头疼。覃志明说,跑了很多部门,国土,发改,扶贫,移民,电力公司,跑了差不多一个月,当时又没有熟人,幸好当时上级从县环保局给双达村派来了一位第一书记。记者采访时他已调回原单位了,但村民们至今还记得他的好。覃志明说:第一书记来了,说,“东西给我,我帮你做完。”到处找人帮我们办手续。

2015年,双达村287户居民搬迁到新的居民安置点。在新村落成典礼上,覃志明有点激动。他说:“各位父老乡亲,今天我们新村终于落成了,大家从大山里出来,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以后我们要继续努力奋斗,共同奔向小康。”当时村民欢呼:“好!”

其实永不放弃也好,敢于放弃也好,靠的就是一种精气神儿。这种精气神儿,来源于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能够把党员集合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很多摆脱贫困的村子里,记者看到,一些外出务工的村民也陆续回来,一些80后、90后的能人成为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骨干。如果更多有思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成长为基层党组织的骨干力量,就会给基层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的坚强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