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4 “震情重”为何“伤害轻”

《焦点访谈》 20170924 “震情重”为何“伤害轻”

今年的8月8日,四川九寨沟县发生了7.0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级大,也给当地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和影响。而如此高级别的强震,人员伤亡程度却相对比较轻。那么,是因为地震并未发生在人们熟睡的深夜?还是因为震中地带相对偏僻地广人稀?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9月19号,记者来到了距离九寨沟地震震中几公里的漳扎镇甘海子村,地震已经过去了40多天,但村民朱素琴回忆起地震时的一幕,还是心有余悸:“当时我站不稳,我就趴在地上。地震有点凶,地在上下抖,我说完了,我一切完了,我没想到要活命。一会儿电也停了,通讯也停了。”

回过头来看,朱素琴感受更多的是庆幸:“很幸运,幸好我们搬过来了。要是在那边,全村人都没有了。当时村上全村住满了客人,没有一个伤亡的,真的很庆幸,太庆幸了,不幸中的万幸。”

朱素琴说,几年前,他们住在一公里外的老村子。512汶川地震之后,九寨沟县附近地区均按8度进行抗震设防。地震局和相关部门在巡查时发现了村里的隐患:

房子没有主体结构,仅仅是用矸石砌起来的。“政府看到很不爽,说对你们自身房屋安全不好,政府说他们要选址,要重新搬。”九寨沟县漳扎镇甘海子村支部书记周正兵说。

甘海子全村一百多人,要从老村子全部搬离绝非易事,但是,通过专家的判断分析,这个村子,不搬不行。“首先,这个地区周边山离得很近,有地质滑坡的危险。再一个,这样一个地带本身地基不是太好,本身的地基也可能向河中心滑坡”,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戴君武说:“再一个,本地是八度抗震设防区。在这种条件下,完全达不到八度抗震设防的要求”。

村民们在老村子住惯了,说起搬家都不太情愿,村干部们只好带头先动了起来。

搬家建新房需要不少钱,政府了解村民们的难处,也为他们想了办法,并规划发展民宿旅游给村民们带来收入。“我们贷款,政府给我们拿利息”,朱素琴说:“我们搬过去就旅游开发了,赚点钱,慢慢还政府贷款”,“不要我们的利息,他们给我们贴上了”。

2009年,朱素琴搬到了现在的新地址。她说,地震过后,村民们都到老村子来看过,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十分后怕。朱素琴在老村子里的房子的第三层完全没有了,她说“太后怕了。现在想着心里面都特别后怕”。 

搬离地质隐患地带是应对地震的第一道防线,而当地震来袭,考验的则是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水平。8月8日九寨沟发生地震时,村子里的民宿客栈全部客满,而在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房屋保护下,没有造成一人伤亡。震后,村里的房屋只是轻度或中度受损,结构没有毁坏,修复之后可以继续居住。“这是抗震设防一个很重要的成果,我们真正做到了八度设防:八度破坏,坏而不倒。真正做到抗震设防的要求。”戴君武说。

房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能够有效地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但是,如何真正将抗震设防要求落到实处,也在考验着政府各级部门的执行力。

业主建房,九寨沟县地震局要下达抗震设防参数,要求业主必须根据参数进行设计,而设计怎么才能落到实处?

达到设防等级的设计需要更多材料,建设成本增加。为此,四川省阿坝州建筑设计院九寨沟分院工程师何世昌常常和业主发生争论。曾经请何工设计酒店的星光大酒店经理谭富贵记忆犹新:“我说你这些图纸,标这么多柱子,有没有必要那么多?”谭富贵去找了何工好几次,就是想让他把设计里的柱子减少一部分。“我说,不要你负责,他最后还是坚持他的原则:不负责任不行,我必须对你负责任”。来来回回好几次,谁也没能说服谁,谭富贵干脆在施工的时候自行少用了柱子,“他上来了”,谭富贵说:“让我们停工,不准施工了。说再这样的话,就找政府,不让你施工了”。

对于业主谭富贵来说,盖酒店花了不少钱,他当然想节约一些资金。 “整层楼全部弄完的话,多花十一二万”,他说,“什么抗震不抗震,都不懂。能节约一点钱,就节约一点钱”。

但作为设计方,为了保障工程质量,何工说这些钱必须花,这是花小钱,省大钱。何世昌跑了好几次,几乎磨破了嘴皮子。最终,谭富贵虽然很不情愿,他还是按照何工的要求,补上了柱子,一根都没有减少。“构造柱和圈梁形成完整的抗震体系,没有构造柱只有圈梁抗震性能是不好的,满足不了抗震的要求。国家有标准,我翻国家标准给他一个一个讲,他接受了”,何世昌回忆说。

谭富贵的酒店位于震中漳扎镇,地震之后,主体结构完全没有受损。如今说起来,谭富贵心里很舒坦。

抗震设防等级高,能够有效抵抗地震,但与此同时,建造成本也提高了,一刀切地提高抗震设防等级显然很不实际。如何能够满足本地区的抗震需求,在地震来临时起到抗震作用,又能够不造成资源的浪费?两者的平衡,需要科学作为依据。 

    戴君武介绍说,我国各类工程抗震设防的主要依据就是一张图,它是由中国地震局牵头编制的,叫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这是基于大量调查工作,是对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研究的成果。这张图给出了全国不同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水平,颜色越深的代表危险性越高,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要越高,要求各类工程抗震能力要越高。

从地质隐患地带搬迁,到房屋、工程的抗震设防,是防震、抗震的两条重要防线,这样的防线都是以科学为基础来构筑的。而救灾作为应对地震的第三条防线,同样离不开科学指导。

九寨沟地震之后,四川省地震局第一时间公布了地震烈度图,为之后的救援及重建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四川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江小林说,从这个地震烈度图能看出这次地震灾害的范围、它的最大破坏程度。通过这张图我们就能在应急救援阶段知道什么地方是最重的,哪些地方需要人员去救援。 

此外,九寨沟地震的特殊性在于,当地游客较多,而在地震来临时,当地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疏散并转移6万1千多名游客,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余震或次生灾害可能带来的危险。

四川省九寨沟县委书记罗智波说,突发事件应对法和防震减灾法,全县贯彻得比较到位。我们在各行各业都制订了预案,特别是作为九寨沟国际旅游度假区,我们在旅游行业系统,专门做了应急预案,所以每次一有突发事件直接就启动预案,这次看效果很明显。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说,在应急救援启动以后进行了交通管制,避免了像2013年芦山地震那样,社会各界纷纷救援,无序救援,造成爱心拥堵这种现象,所以使得九寨沟的救灾显得有序、有效甚至效率很高。

事实上,不只是面对地震。这些年来,我国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各种演练中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2016年7月25日,连续大雨,九寨沟县双河乡下甘座甘沟组汪四平发现了异常。他是村支部副书记,经过培训,知道泥石流或者地震怎样发生,泥石流有什么异常,他说,“这次雨大时间长——五个小时以上的暴雨,我预感如果是泥石流出来的话,就不是小泥石流,绝对是大泥石流,我马上通知沟边的人,全部离开了。”在汪四平的预警下,村民撤离到安全地带。7月26日凌晨,泥石流冲毁村庄,甘沟组近两百人无一人伤亡。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如何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正确地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如何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是个始终需要思考的命题。

徐锡伟认为:防震减灾工作需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新理念、新战略,中国地震局提出了地震科技创新工程,通过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和智慧服务四大科技计划,来有效提高防震减灾的科学水平、技术水平。让我们的研究成果,地震科学创新的研究成果,为减轻地震灾害提供技术支撑。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防灾减灾救灾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既需要有一颗敬畏之心,尊重自然;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这次九寨沟的经验告诉我们,以科学的精神、负责的态度、踏实的作风去防灾减灾救灾,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就可以让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