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8 垃圾分类:前端后端齐发力

《焦点访谈》 20170328 垃圾分类:前端后端齐发力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尤其是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物质消费越来越多,产生的垃圾数量也越来越多。就拿城市垃圾最多的北京来说,去年11月环保部发布的数据,2015年北京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达到了790万吨,也就是说在这座城市里,每人每天要产生近1公斤的垃圾。位列其后的上海、重庆、深圳,也都超过了570万吨。对于家庭和个体来说,把垃圾一扔,仿佛和自己就没有关系了,但对于城市来说,却已经不堪垃圾的重负。

从北京市区向南驱车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位于南六环外的安定卫生填埋场。这个填埋场主要负责填埋来自北京市丰台区和大兴区的部分生活垃圾,在现场记者看到,填埋场共分为两期,目前一期已经封顶,二期仍在继续容纳垃圾。一辆接一辆的垃圾车驶入填埋区倾倒垃圾之后,推土机再对垃圾进行推平、压实,填埋完成后用DHP膜覆盖。据这里的负责人介绍,这个垃圾填埋场的库容是2300万方,按照目前的进度,到2018年年底,整个垃圾填埋场就会被全部填满,为此,安定填埋场打算在明年年初开建垃圾焚烧厂,将已填埋的垃圾再挖出来进行焚烧。而根据记者的了解,在北京其他地区乃至全国,面临这一现状的,远远不止安定填埋场一家。

垃圾量的成倍增长,意味着用来填埋垃圾的空间也要成倍增加,因此在我国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如何缩小储存垃圾存在的空间迫在眉睫。对此,从事了30多年垃圾处理工作的专业人士王维平认为,垃圾填埋和焚烧都不是长远之策,分类综合利用才是垃圾问题得以解决的唯一出路。首先,把可回收的垃圾分离出来,进行资源回收的再利用再制造,其次,将厨余垃圾分离出来做肥料,最后,再将剩下的不可回收垃圾进行统一焚烧,不但大大减少了填埋带来的环境污染,减少了垃圾处理的负荷,也更有利于资源的回收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资源和环境两个效益的结合。去年7月刚刚开始试运行的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就是这样一家对对垃圾分类后再进行分类处理的单位。在这个容积大概在35000立方的垃圾池,记者看到了三个垃圾抓手,除掉餐厨垃圾和大件垃圾之外的其他垃圾进来以后,要在这儿发酵五到七天,再由三位垃圾吊手操控,放进三个温度在1000℃以上且24小时不间断燃烧的焚烧炉中焚烧。记者发现,尽管离垃圾这么近,却闻不到任何异味。

垃圾发酵五天之后,有一部分渗沥液以液体的形式流走了。渗沥液,也就是我们在小区的垃圾桶旁常见到的臭气熏天的垃圾水,也能在这里得到合理的处置,甚至还能变成中水,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

那么,厨余垃圾是如何处置的呢?在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某单位食堂内记者看到,一台书桌大小的机器正在大口大口地“吃”掉午饭后产生的剩饭剩菜。不一会儿的工夫,这些剩饭剩菜就变成了一小袋颗粒状的物质,不仅体积缩小了80%,还没有异味和汤水。处理后的餐厨垃圾再通过生化处理机的高温发酵转化,产出生物蛋白饲料和微生物肥料制剂,应用于农业领域,使餐厨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终端配套处理设施及时跟进,是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重中之重。垃圾分类处理的末端做好了,才能倒逼前端的垃圾分类工作。而事实上,只有前端老百姓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到位了,才有可能进行后面的分类处理。其实,对于不少小区的居民来说,垃圾分类并不是新鲜事儿。楼门口、墙根下,总摆着绿蓝灰三色的分类垃圾桶,按照最初的设计,三色垃圾桶分别收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由不同的车队运输,从而起到分类的目的。但几年下来,这种方式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由于居民的分类意识不足,再加上拾荒者不断翻拣,许多分类垃圾桶的多数垃圾还是混堆混放,只能统一清运。

这种垃圾分类摆样子作秀的做法,显然无法解决垃圾的处理利用,不久前,北京市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在已经试点了好几年垃圾分类“两网合一”的北京市朝阳区劲松街道,记者看到,这里将再生资源回收和垃圾清运两套系统整合并轨,有效避免了垃圾混放混运。在劲松街道农光里中社区,居民可把自家的报纸、塑料瓶和果皮菜叶通过积分的形式分类“卖”给社区的“绿馨小屋”和垃圾分类收集车,其他没用的垃圾再投进社区垃圾桶。称重、刷卡、积分,不出两分钟,这位居民手中的垃圾就“卖”掉了,而手中的积分卡中又攒了好几分。

垃圾分类收集车工作人员介绍说,一公斤厨余垃圾可积1分,一公斤废报纸可积5分,200分大约相当于15元钱,能兑换卫生纸、洗手液等日用品,甚至还有电影票。除了厨余垃圾,易拉罐、旧报纸、玻璃瓶等可回收垃圾也能卖给小屋。劲松街道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农光里中社区共有16栋楼,散落着7座绿馨小屋,4辆移动垃圾收集车也会在居民楼之间定时巡逻,居民招手即停。单单是厨余垃圾,每天就能收集近两吨。

有通过奖励来引导居民实行垃圾分类的,也有采用通过制度等手段来要求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浙江省宁波市的余先生所居住的小区,已经施行了一年多的垃圾分类。现在的他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洗菜的时候会顺手把菜叶等垃圾扔进专门的厨余垃圾桶,如果在客厅吃完水果擦完手,他也会把餐巾纸和果皮分开放进厨余垃圾桶和其它垃圾桶里。

就在三个月前,余先生发现,自己领到厨余垃圾袋上面有了二维码,原来,宁波市垃圾分类管理平台进入数据监管试运行阶段后,在统一派发的厨余垃圾袋上面印上了每家每户的专属二维码,每天有专人开袋抽检,只要用手机APP扫描二维码,就对居民垃圾分类情况一清二楚。

给派发到户的垃圾袋上印上“身份证”,主要是为了有效提高垃圾分类参与率,逐步提升投放准确率,以便实现居民垃圾分类情况的系统评定和考核追溯。余先生所在的小区试点启动后,每家每户每月发放31个垃圾袋,每个垃圾袋上的二维码与居民家门牌号对应。社区也借助二维码技术建立了垃圾分类家庭电子档案,从垃圾袋的接收、发放到领用人信息输入再到开袋检查和扫描,都与专配的手机终端实行联网,小区开袋检查的督导员会根据垃圾分类的优劣结果进行“优、良、中、差”四个等级的评定,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对评定结果进行核定。

如果评定结果厨余垃圾含量比较低,达不到70%以上,分类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就会把信息反馈给小区督导员。

垃圾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但垃圾围城不可避免,而且必将带来一系列环境危害及社会问题。研究数据表明,垃圾填埋所需的社会成本是垃圾焚烧发电的21倍,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社会成本只是垃圾焚烧发电的1/4,填埋、焚烧和回收利用这三种方式,所需的社会成本比重为 84:4:1,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但却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在我们的随手一扔中,垃圾围城、无地可埋已经成了可以预见的现实。可是,我们扔掉的垃圾真的都是废物,只能埋了烧了吗?显然不是,很多垃圾都可以变废为宝。要解决垃圾和城市的矛盾,我们不妨参考新加坡的三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首先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比如能用布袋就不要用塑料袋购物,然后重复利用,比如玻璃瓶,还有回收循环,比如电子垃圾。这就需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除了政府要以政策引导,民众也要增强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知识。为了美丽中国,从娃娃抓起,用一代人的时间去普及垃圾分类,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