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9 改革重在落实(三)改革到哪 督察到哪

《焦点访谈》 20170729 改革重在落实(三)改革到哪 督察到哪

当下,全面深化改革谋划的蓝图已进入施工高峰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4次会议上指出,督察是抓落实的重要手段,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从配备专门督察力量、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改革督察落实工作,到明确提出“三督三察”,到进一步要求提高督察工作的广度深度,全面深化改革每推进一步,党中央对抓督察促落实的要求就更进一步。

最近一段时间,祁连山的生态保护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会议,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对有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责成甘肃省委和省政府向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深刻检查,3名负有领导责任的省级干部和15名相关责任单位的负责人被严肃问责,其中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4名责任人被撤职。祁连山生态问题的暴露和查处就是督察步步深入的结果。

2015年9月,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林业局就保护区生态问题,对甘肃省林业厅、张掖市政府进行公开约谈,甘肃省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整改并不到位。2017年2月,中央决定由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中央督察组再次进驻祁连山,进行了20天的专项督察, 随后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被严肃问责,甘肃省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第一阶段发现面上问题,第二阶段深抓碰硬,”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保护区处处长房志说,“第三阶段是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又去做专项督察,进一步督察,一层层解剖问题,越剥问题暴露越清楚,发现责任落实得越清楚。”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像钉钉子一样来抓改革落实。正是这样像钉钉子一样的督察行动,不仅严肃查处了问题,祁连山生态保护也有了制度上的更新。2017年6月,中央深改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在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协调发展、健全资源开发管控和有序退出等方面积极作为,依法实行更加严格地保护。

中央环保督察组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产物。2015年7月,中央深改领导小组推出《环境保护督察方案》,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中央环保督察组也应运而生。 中央环保督察组由环保部牵头成立,是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环境保护督察。督察的对象,主要是各省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督察结束以后,重大问题要向中央报告,督察结果要向中央组织部移交移送,这些结果作为被督察对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任免的重要依据。这样的制度设计让中央环保督察组的问责力度前所未有。“现场检查期间,我们检查点位多的都达到几百个点位,走访的单位和部门,一般也是多达几十个,包括跟省级领导开展个别谈话,一般都会跟20多位省级领导,几十名地市党委政府,包括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开展个别谈话,包括取证,与一些与问题有相关责任的一些部门,包括地市的一些负责人,我们有些还要做一些笔录。”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督察二处负责人邢长城说。

自2016年7月以来,中央环保督察的三轮覆盖了22个省区市,超过1万人被问责,今年将实现中央环保督察全覆盖,实现了习总书记要求的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

这一轮改革面临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政令难出中南海”曾经是改革落实的一大顽疾。这次国务院督察组在山东进行的督察中,就首次采用了发放《百家企业原始支出费用调查表》的方式,对企业向政府部门、中介机构、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方面的缴费情况进行了摸排,直接掌握第一手材料。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马宝成认为:“过去比方说,我们所说的形式主义的督察,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以通知落实通知等等这种形式主义的督察,通过改革创新,避免原来这些传统形式主义督察的一些弊端,真正能够起到短时间内尽快见效的效果。”

全面深改的落实需要全方位的监督。自全面深改启动以来,中央改革办成立了督察局专门进行督察,全国人大、政协等机构也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机制来推动改革。全国人大不定期召开会议,以询问的方式对承担改革任务的相关部门进行监督。2016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彭森提出问题:“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要进一步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中央要求2016年要基本完成这一项重点工作和任务,建立这方面制度的工作进展如何?” 

全国政协则建立了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机制。在一次司法体制改革的协商座谈会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同志和全国政协委员一起,围绕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体制设计和机制运行,提出意见、建议。

深改组的很多改革方案最终要通过地方来落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抓改革落实摆到重要位置,投入更多精力抓督察问效果,加强和改进督察工作,拓展督察工作广度和深度,点面结合,多管齐下,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效。各地区、各部门大胆探索,一批行之有效的督察手段渐成体系,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督察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各地在组建全面深化改革专职机构的基础上,约三分之二的省份设立了专门的改革督察机构,不断充实监督力量。

7月中旬,在四川省委农工委的会议室里,召开了一次改革督察会。省改革办督察组人员就当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建立数量提出了疑问。四川省委农工委副主任毛业雄认为,“有了督察,我感觉至少从一个平时的状态,一直应该处于待检状态。”

让大家工作绷紧弦、随时处于“待检状态”,这正是改革要起到的目的之一。今年,四川在全国率先编制了省委深改组年度《改革落实台账》,并以此为基础开展3项督察制度:一是年中集中督察,二是常态化的月月督察,三是专项督察制度。在此基础上,他们把改革推进的进度和效果纳入一个信息平台,将各部门、各地市的改革推进情况公开展示,凡是没有按时对接改革方案的都要及时进行警示。而且在这个平台上,各地各部门之间横向有比较,全省一盘棋,改革事项完成了多少一目了然。当地还将改革落实的结果纳入了省直机关、各地的考核。这样一来,改革创新有了压力和动力,让老百姓的获得感新鲜又实在。四川省青神县百家池村党支部书记刘如祥把股权证交到贫困户的手里,“股权里面有你们的持有股”,“你们持有多少股,以后凭这个股领钱”。这个红本本是村民们过去根本没听说过的新事物。看着这个股权证,一位村民有点激动,她没想到自己也能享受到资产收益。这是一种创新的扶贫办法,由百家池村椪柑合作社建起的党支部牵头,将用扶贫资金建成的冷库按股份量化给村的绝对贫困户,这样每年冷库出租形成的收益,贫困户可以参与分红,加速脱贫步伐。

不仅在农村,实际上通过强化改革督察落实,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四川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以上,最终消费对增长贡献率超过了投资。据了解,在全国不少地方都推出了用督察手段落实改革的新机制,比如山东淄博市实行六个一督察制度,湖南建立改革督察专员库等。中央深改组的改革方案要在地方落地,事关成败的关键之一就在于用什么样的手段去督促它落实。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马宝成认为:“以总书记所要求的钉钉子的精神来抓全面深化改革的督察,这是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方式。在这种督察的体制机制,督察的方式等等这些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我们这种督察对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的落实来说,必将起到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效果。”

改革从来不会一蹴而就。啃硬骨头多,攻坚战多,动奶酪多,这是新一轮改革的特点。从顶层设计落到基层实践,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过程必然充满各种阻力。所谓不破不立。无论是生态保护,或是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的建设,每一项改革都需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通过各种监督手段,找准改革“堵点”,打通改革“梗阻”,各项改革有专门机构督办,各地各部门“查哨查铺”,发现问题,积极整改,精准把脉,精确制导,才会让改革措施接地气、有底气,才会让一项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