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1 这五年:文化“土产”变特产

《焦点访谈》 20171011 这五年:文化“土产”变特产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这五年,你是否发现传统文化的声音比以前响亮了,你的身边是否有文化企业起死回生,焕发勃勃生机?出国度假时你是否看到了更多有中国符号的文化产品?我们今天就来听一听,文化行业的从业者,这五年他们有什么样的收获。

李宣是一位聘用制的职业经理人,现在是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院长。2012年,她到陕西人艺任常务副院长。当时的陕西人艺7年无大戏,剧院的大部分人都在外面做生意,没有人在舞台上演戏。

李宣当时用最大的诚心和演员们去谈,所有人都很客气,但一说聊聊,大家都说没时间。

李宣说:“转企确实有阵痛,它有一个断奶期,断奶之后要换一种吃饭的方式。我觉得一个剧院如果不演出,那叫剧院吗?从2012年12月12号开始,我们做的第一部小剧场话剧,是由9个当时还留在剧院的处于半休眠的话剧工作者来自己股份制,自己投钱做这个戏。我们演了36场,赚了40多万。紧接着第二个戏就出现了。这9个股东就像一个孵化基地似的,开始分头孵化。”

2013年下半年开始,小剧场的上座率都在90%以上,2013年底,工作人员大批量回归。小剧场带活了剧院,大家的收入也增加了。在办小剧场的过程中李宣发现,有些观众并不满足只看小剧场,当时就有观众说,你们是不是也该考虑排点大型一点的话剧了。

2013年,陕西人艺开始排演陈忠实的《白鹿原》。每演一场都在微调,调整最多是在北京,因为租排练场很贵,大家为了省钱,就在很小的招待所的前厅一点一点地说戏磨戏。

“演第一场的时候我是不敢坐,直到演完,停顿了将近三四十秒的时间之后,观众鼓掌暴起,我就开始哭。我们现在只有一个品牌戏,我们希望通过努力,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李宣告诉记者:“《平凡的世界》是我们今年年底12月份要推的一部大戏。直接签了三年,基本上就是200场的样子。”

李宣说:“这五年,国家对文化产业越来越重视,老百姓也比之前更愿意花钱进剧场看好的话剧。在观众需求不断提高的影响下,我们的剧院在调整中越走越好。演员们累在其中,也乐在其中,因为他们的梦想就在这儿。明年2018年就建院70周年了,我们希望能有一个大剧场,让我们去演大话剧,去更好地实践我们的艺术,实现我们的梦想。”

五年间,文化产业快速增长,年均增速13.7%。

邢春荣是宣纸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他19岁进厂学徒,这40多年的时间,他从徒弟变成了师傅,经他手带的徒弟也都有几十个了。

邢春荣说,好的宣纸能保存上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好的作品都是通过宣纸这个载体才得以保留到现在,这和千百年来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是分不开的。

这五年,让邢春荣最高兴的,就是愿意做宣纸的年轻人多了。一张宣纸,做起来至少要一年半的时间,前前后后要108道工序,好多人干了几年就干不了了。

邢春荣的徒弟周东红,也曾经想放弃这个行业,因为这个行业比较辛苦,也枯燥无味,时间特别长,跟工资不匹配。

邢春荣说:“这五年,国家重视传统技艺,想着法子留住精通这门手艺的人才。工资提高了,技术改造了,劳动强度也减轻了。这几年有一种说法叫做大国工匠。以前叫工人,现在叫工匠,我觉得这个称呼的改变,是对我们这个行业的一个激励。”

“最近这几年,国家对文化传统技艺的重视,我们在一线的捞纸工,在这个岗位上感受到了荣誉感。我现在感觉到我不只是在做一张纸。”周东红说。

有人愿意干,这个工艺才能传承下去,而传承并不是什么时候传都可以,有些掌握独门技艺的老师傅年事越来越高,所以传承也变得越来越紧迫。邢春荣说:“在我们厂里有一个老师傅,已经80多岁了,是唯一一个还掌握碓草这道工艺的人,就在他把这门手艺传给年轻人之后几个月,他就去世了。”

就像捞纸这道工序,别看就是简单的两下子,纸的薄厚度、均匀度,全都要靠两个人的协调来完成的。从一个普通工人培养成一个好的捞纸工,最少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

邢春荣说:“捞纸完成后,这些湿漉漉的宣纸就要进入晒纸车间晒干。工人们每天要完成一千张纸的工作量。这几年,喜欢书画的人越来越多,宣纸的市场变好了,再加上宣纸被联合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影响就更大了。它不单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我虽然退休了,但还是放不下这张纸,它看上去很轻,在我心里却很沉。”

近五年,中央财政投入46亿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李勇今年54岁,经营图书已经27年了。这五年,他觉得最有成就的事就是把华文书店开到了国外。

李勇说:“1993年的时候,我就想到国外去看看外面的书店是怎么做的,有多少中文书卖,结果到了东南亚,和华侨一聊才知道,当地政府排华严重,别说是中文书,连中文都不让说。当地的华侨说,文字和书是为数不多能让他们和家乡维系关系的东西,眼见他们的第三代第四代连中国字也没机会认识,说到这个他们很心痛。所以我当时就想,能不能以后把中文书店开到国外去。”

李勇知道,在国外开书局最难的就是政策壁垒、法律壁垒。“文化走出去”说是一句话,实际上太难了,这种难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所以,一直到考察之后的18年后,他们才到柬埔寨金边开了第一个华文书局。

柬埔寨金边华文书局开了4年以后,柬埔寨王国的洪森首相给李勇他们授予了一枚勋章,表彰他们为促进中柬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李勇说,国家越来越强大,对企业来说,走出去也更便利,不仅签证好办多了,还能享受一些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这五年,他们在东南亚8个国家开了华文书局。  

卖到国外的书,都是他们精挑细选的。李勇说:“我把中华三经,就是《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翻译成中英文对照的,这个现在已经卖了2000多套了。最好卖的是少儿类的图书,现在当地人都是有意识要从小培养孩子学习中文。我接下来的梦想就是到2020年,在世界五大洲开够20家华文书局。”

近五年,文化产品年均进出口总额都保持1000亿美元左右。

在新时代,无论是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还是走出国门,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都需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时代的需求和挑战相呼应。在传统文脉中寻找精神给养,寻找有益的精神财富,让文化为中国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