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2 新时代怎么干 “农”字做大补短板

《焦点访谈》 20171122 新时代怎么干 “农”字做大补短板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它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地位重要,重义重大。当中很多明确的表述和释放的积极信号,不仅给农民朋友吃了定心丸,更让农业长久发展有了压舱石。比如“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等等,已经让先行先试的地方,尝到了甜头。

河南省邓州市孟楼镇是一个拥有3万人口的农业乡镇。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多元,早已摆脱了贫困。可是再想发展,遇到了瓶颈。

说到困局,难题就在6万多亩耕地上。孟楼的大部分耕地旱不能浇,涝不能排,只能靠天吃饭。农民想在一家一户的土地上增收,很难。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核心思想就是三权分置。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三权分置”可以让土地作为生产经营要素流动起来,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则保证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从土地中获得收益。

那么,农民愿意接受“三权分置”这种制度吗?2016年,邓州市政府在准备试行土地制度改革的时候,心里也没有底。

邓州市计划由政府投资搭建一个土地流转平台,成立一家国有公司负责土地集中流转和综合整理工作。过去土地大多是靠天吃饭,收益很少,农民之间互相转包,也就是每亩每年二三百元的租金,现在政府出面,每亩每年600元。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孟楼镇6万亩土地,流转面积达5.7万亩,占全镇总耕地的98%。过去土地都是在一家一户手里,凭农民自身能力,很难对土地进行改造,能收获多少也要看老天的脸色。现在,邓州市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5亿元,对土地进行整理和改良。改良后的农田,打破村组界限,统筹配套田间道路、沟渠等水利设施,过去一家一户的小方块,被一眼望不到边的适合机械化耕作的大农田所取代。  

虽然,土地集中起来了,能租出去吗?

更让人惊喜的是,仅仅通过打破过去一家一户的沟垄界限,孟楼镇就新增耕地7000多亩。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不突破耕地红线的前提下,有了更多腾挪的余地。

连片成方的高等级农田,每亩经营权的再流转已经不止600元。每亩800元,仍然吸引了众多经营主体前来洽谈。现在,有3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孟楼镇洽谈了土地经营权的再流转。而新增7000多亩土地流转收入,邓州市按照4:4:2的分红比例,分给乡、村和土地开发公司,孟楼镇乡村两级一年的净分红就达到1200万元。农民在土地流转租金的基础上,每年还有额外的分红,村集体也有了收入。

“三权分置”从制度上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让孟楼镇的土地做优做大,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而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黑龙江桦县近些年大力推广水稻种植,全县已经有80万亩。开始的时候,种植水稻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渐渐地,大家尝到了分工合作、联合闯市场的好处。

鼎丰水稻专业合作社联社由32家合作社与家庭农场主组成,涉及农户8000多人。

过去合作社,大家仅仅是一种简单生产合作,关系相对松散,而现在的联社,大家从合作制变成股份制,各个分社依据自己土地持有量入股,得到相应分红。

联社共集约了土地66000多亩,产量更大,在与龙头企业对接上,更受欢迎。而在联社内部,专业化的分工也越来越细。种子化肥的采购、机械化的种植与收割、精细加工、销售等等,在联社内部形成了分工合作的产业链条。降低了成本,保证了质量,生产经营效率大大提高。

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了、组织架构大了,实力更强,也有了底气。联社内部成员的经济实力不同,也有不富裕的农户,生产上缺资金,联社还可以给农户贷款。

对于传统农业生产来说,生产要实现规模化、从田间到餐桌要实现专业化分工,这样才能做大做强,也实现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过去小农化的生产经营,很容易让农民把目光集中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要想产业做大、经营搞活,还应该有大格局、大思路。山东青岛洋河镇河西李村青岛果然鲜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明霞是个有大想法的人,所做所想总和别人不一样。前些年,利用自家的几个大棚,孙明霞专业做起了蔬菜瓜果的育苗。

孙明霞把眼光放得很远,作为农民,很清楚农业生产需要什么。各种瓜果蔬菜应该怎样培育,都了如指掌。她还引进了很多新种苗,为了提高空间效率,尝试立体养殖,无土栽培,渐渐地,她的种苗成为远近闻名的抢手货。

最初每年培育一万棵苗,现在每年达到200万棵,辐射到胶东半岛很多地市。2009年孙明霞成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带动了300多农户发展果蔬种植。一招鲜,吃遍天,但孙明霞并不满足现状,又把思路放在了更长远的发展上。孙明霞瞅准了城里人食品安全健康的需求,使用最新的富硒种植技术,发展起了绿色健康产业。

现在,河西李村已经有了很大的知名度,不少城里人会带着孩子来村里参观现代农业种植,吃一口地道的农家饭。孙明霞想做的事情还很多。

河南邓州的承包地“三权”分置,让小地块变成了大农田,利于整合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黑龙江桦南组建合作社联社的办法,则让小合作变成了大组织,利于专业分工和社会化服务。而山东青岛的“果然鲜”,发展科学种养,让农民增收有道。仔细想想,这三个例子,都是在一个“大”字上下功夫。土地变大,更容易规划;组织变大,分工更明确;格局变大,才能长远发展。有了党和国家的大政策,有了乡亲们的苦干实干,农业才能更大,农村才能更强,乡村才能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