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9 穿越蜀道的高速列车

《焦点访谈》 20171209 穿越蜀道的高速列车

这几天,估计不少来往于西安、成都两地之间的人们,都体验了一下新开通的西成高铁的方便快捷,也惊叹于这条高铁线路上的隧道、桥梁之多之险之难。12月6号开通的西成高铁,穿越了我国南北分界线秦岭以及大巴山区,地质环境极其复杂,所以,这条穿越秦巴山区的高铁,不仅意味着我国的高铁建设水平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让诗中的蜀道上了青天,地理意义上的南北通了天堑。

12月6日早上8:22,由西安开往成都方向的西成高铁首发列车缓缓驶离站台,这标志着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12点53分,这趟从西安首发的列车在运行4个半小时后,到达成都。一位旅客说:“特别方便,尤其是4G信号全程覆盖,在隧道里面也有,发微信刷朋友圈特别好。”

西成高铁,北起西安,向南穿越关中平原、秦岭山脉、汉中平原、巴山山脉进入四川盆地,与成绵乐铁路相连后,向南至成都,全长658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西成高铁开通后,西安到成都的列车运行从以前的16个小时缩短到目前的4个多小时,而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把我国西北部和西南部第一次用高铁直接相连,整个西部地区的高铁网络由此完全打通,我国交通版图也重新绘就。

西成高铁并不是中国第一条穿越秦岭的铁路。早在1952年,中国就建成了穿越秦岭的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它在当时也创造了铁路建设史上的诸多奇迹,成为连接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唯一的交通动脉。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所限,宝成铁路并不能建设长隧道,因此它的线路迂回盘旋,速度慢很多。据中铁工程管理中心线路部部长吴榃介绍,那时候的隧道,大概有几百米到两三公里,采用的是短(隧道)技术。

然而要建高铁,必须大幅度提速,所以要求尽量走直线、缩短行车距离,这就意味着,要把一座座山直接打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碰到大山直接打一个隧道过去,西成高铁在秦岭段隧道群长达110公里,最长的隧道秦岭天华山(隧道)达到了15.98公里。”西成客专陕西公司总工程师赵满庆介绍。

长达15.98公里的天华山隧道,从秦岭主峰穿过,这个长度相当于早期隧道的十倍甚至几十倍,这在当年是难以想象的。 它也是目前亚洲最长的高铁单洞双线隧道。而整个西成高铁70座隧道中,绝大部分都是这种建设难度相当大的长隧道,其中10公里以上的就有10座,这在高铁建设史上也非常罕见。

为了应对复杂的地质环境,西成高铁在建设中必须不断寻求新的技术突破。这是一个长达45公里的大坡道,直接落差1100米,以千分之二十五的坡度,穿越秦岭主峰。“千分之二十五的坡度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我们一公里的长度要爬升25米,相当于八层楼。连续这么长的大坡道,在我国的高铁建设上应该说是第一次使用。”吴榃说。

大坡道缩短了距离、提高了速度,然而也意味着对车辆本身和运营驾驶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西成高铁选用了新型CRH3A动车组。这种车型的核心部件和制造技术都是由我国自主研发,具有更强大的牵引和制动系统,可以在秦岭这样的复杂地形中连续爬坡穿行。

西成高铁的司机王创粗以前也曾经在宝成铁路上开过火车,他对新型动车的先进性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像以前我们在宝成线跑的时候, (爬坡)必须要两个车头挂在一起,由两个司机来操作,我们就用一种鸣笛的方式,什么一长声一短声就是跟你讲的加油啊,一长两短大家都放慢啊,容易出现一些误差。”他说,“现在我们这个车都是一个人在操作, 要严格按照作业流程来做,只要不违规,还是很轻松的,比原来的车体智能性有了很大提高。”

从宝成铁路到西成高铁,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在西成高铁身上,凝结着过去数十年中国铁路建设的各项成就,是中国铁路实力的集中体现。吴榃说:“西成高铁是我国山区高铁建设的一个成功案例,更是科技强国战略在铁路建设领域的一次生动实践。”

高铁飞速运行,带来的是速度和便利,然而中国发展到今天,我们追求的早已不仅仅是这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民的长久幸福才是建设之根本。因此,保护好生态环境和珍稀的自然资源,也是建设中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准则。西成高铁沿途经过秦岭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栖息地和众多珍稀植物覆盖区,所以从设计之初就采用了严格的自然保护措施,希望打造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铁之路。

“我们的线路选择尽可能去绕避这些(动植物)保护的区域, 实在避开不了的情况下,我们都是采取隧道工程或者桥梁工程,减少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西成高铁总设计师王杰说。 

相比在地面上的路基工程,隧道和桥梁的造价高、施工难度大,但是隧道深埋在地下,可以避免对地上动植物的影响,而铺设并架高桥梁,可以给动物留出尽量完整的活动空间,这些都可以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小。

朱鹮是一种濒临灭绝的极珍稀鸟类,西成高铁正穿越它们的栖息地。为避免高铁运行对朱鹮造成伤害,高铁设计者聘请了大批鸟类专家合作,经过长时间实验,设计出一种特殊的防撞网。“网子上有两种明显的颜色:蓝色,黄色。这两种颜色对朱鹮来说,是最敏感的颜色。它会绕开这个颜色飞行。这个孔的大小,比朱鹮的嘴部略微小一点,嘴就卡不到网子里面去。”王杰说。

西成高铁沿线的朱鹮密集飞行区30多公里全部设置了防撞网。在高铁工程中为鸟类专门设置防撞网,这在世界尚属首次。这种技术创新和生态环保理念的结合,在西成高铁建设的许多环节都能看到。

一条高铁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承载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对西成高铁沿线的群众来说,这条高铁给予他们的是更多触手可及的实惠和对未来日子的希望。陕西汉中市佛坪县塘湾村一位村民说:“大家都问什么时候高铁通啊,高铁通了,外面的客人来得多了,把我们自家产的一些农特产品能卖出去,卖出钱,手头上有钱花了就好。”

西成高铁穿越秦巴山区,这是我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西成高铁在选线时原本有好几种方案可供选择,但考虑到高铁能给沿线贫困地区带来更多脱贫致富的机会,因此最终选定了现在这条线路。“秦巴山区与咱们西北的中心西安和西南的中心成都连成了一片,老百姓出去就非常方便了,也会带来当地的旅游业包括相关产业的发展。”王杰说。

秦巴山区旅游资源丰富,各种特产也很多,但因为地处大山、交通不便,外面的人进不来,山里的人难出去,所以经济发展很困难。

西成高铁在设计规划时特地在一些贫困县设置了停靠站,以吸引人流,外面的人不管是来旅游还是做农产品交易,都很方便。这将大大激活当地经济,给当地带来极大改变。现在在高铁沿线可以看到,很多农家乐宾馆都在翻新,大家都忙碌而期待地迎接高铁带来的新生活。陕西省佛坪县副县长冯彦红说:“这几年来,我们县委县政府也围绕高铁开通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连续三年,每年财政拿出5千万全域旅游资金,做好一些基础设施配套的准备工作,另外就是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高铁开通之后,我们的这些特色产品就会通过这些渠道卖出去。”

这条高铁承载着秦巴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这个美好愿景也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在西成高铁建设期间,铁路部门就专门安排了工作人员,定期和当地政府、群众沟通,希望能找到好的方法利用高铁帮当地脱贫致富。

现在在西安北站的候车大厅,帮当地宣传农产品和旅游项目的展台已经设立起来,产自秦岭海拔2000米以上的蜂蜜,现在卖得非常好,更多的产品被印成册,在车站、列车上发放给旅客,以帮助推销这些产品。

(缺一段口播)

西成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中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西北西南快速通联,带动中国南北交通格局之变;同时,它让西安、成都、重庆等西部城市群浮出水面,带动西部经济格局之变;它连接成都和西安这两个我国南北丝绸之路的起点,带动西部开放格局之变;它穿越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区,也将会带动更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改变生存状态,加快脱贫致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西成高铁穿山越岭,历经数年艰苦建设,承载的不仅是千年的期盼,更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