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5 超市里的“摆设”

《焦点访谈》 20180115 超市里的“摆设”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谁都希望我们吃的喝的是安全的,希望我们买回来的这些食品,生产和检验等环节符合要求。为此,相关部门也是想了很多办法,让消费者买得明白、吃得放心。但是《焦点访谈》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有些地方的食品安全措施并没有起到作用,设置的机器也成了摆设。

在长春南四环临河街的一家超市,记者发现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有一台绿色的机器。记者连续询问了好几位超市销售人员,都不知这绿色机器是用来干什么的。奇怪的是,不仅这家超市有这样一台谁都不用、谁都不知道是什么的设备,在长春市其它一些大型超市里也能发现同样的情形。

在长春市洋浦大街一家超市的这种设备上,记者终于发现了标识,原来这是肉菜追溯查询终端。

在这台查询终端设备上有一个微信公众号,关注这个公众号之后查看历史消息,可以发现,这种设备是长春市商务局启用的肉菜追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微信平台介绍,从2015年12月开始,长春市民到纳入追溯系统的市场购买肉菜,通过查询机就能知道所购肉菜的来源、流通过程、检验检疫等信息。养殖场、屠宰场、肉类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经营户、肉品加工企业等流通各环节都被纳入监管范围。

从微信平台上,记者得知肉菜追溯系统所覆盖的超市和农贸市场,消费者可以通过查询终端设备了解到自己买的肉和蔬菜是谁的,从哪里来,以便“买得明白、吃得放心”。有了这个设备,按说是件好事,可是记者走访多家超市,发现都没有人使用这个设备,是不会使用吗?根据平台提示,这个查询终端机使用很简单,一学就会,记者决定试一试。

记者拿了一张结过账的小票测试,设备没有反应,直接拿蔬菜包装上的条形码测试,还是没有反应。

也许是没有掌握这种设备的操作方法,于是记者找到超市的工作人员,希望他能演示一下。这位工作人员似乎也无法使用这台号称使用简单的查询终端设备,他打电话询问后告诉记者,还没调好呢,不能用。

记者又找到超市的负责人了解情况,超市负责人说,设备装上有半年多了,至于为什么没调试好,他也不太清楚。

这台查询终端设备没联通,其它的终端好使吗?在长春市四平路一家超市里,一台查询终端设备屏幕一片漆黑,工作人员连插销都找不到。

看来这些机器,不是用不了,就是不能用。连看了几家超市的这种设备都是这种情况,那么,长春市商务局肉菜追溯系统微信平台上推荐的上台综合市场的终端机好不好使呢?根据微信平台介绍,消费者每天都在使用它。

市场里的商贩告诉记者:“现在那个机器都不好使了,很长时间都没有人用了。”

记者又找到市场的工作人员,请她帮忙找到了一张有二维码的结算小票并请她帮忙在机器上查询一下,工作人员说她没用过,不知道咋用。工作人员都不会用,一般的消费者就更不能使用了。既然不能使,不装行不行呢?工作人员说:“不装能行吗?这是国家要求装的,这是便民的措施。”

在这些安装有肉菜追溯查询终端设备的超市,记者始终没有发现一台设备能正常使用,然而在长春市商务局的办公楼里,肉菜追溯系统庞大的数据机房却在轰鸣着。

长春市商务局市场秩序处处长张卫平向记者介绍,肉菜追溯系统叫城市平台,所有的数据都汇总到这儿,再传到北京,24小时运行。这套数据机房的建设很正规,有断电以后能持续运行的不间断电源系统,有恒温恒湿的机房专用空调,还有灭火防火系统。看得出来,建设这套系统花了不少力气。

花大力气建的这套系统,却没有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到头来成了白费力气。据了解,2010年10月,商务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强调建立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做到流通节点信息互联互通,有利于消费者查询和维权,有利于促使生产者按照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加工,从源头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2010年在全国开始进行试点。张处长介绍,长春市是第三批试点城市之一。长春市的肉菜追溯系统从2014年开始建设,国家投入3437万元资金,长春市配套3437万元,目前已经建成317个节点,包括123家农贸市场和72家超市。

张卫平说:“我们也知道我们建设的这些节点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查询机不好使,那个追溯电子秤当成普通衡器来使用,不打票,不接网络,像这类的事情会有很多。”

看来,记者发现的查询机不能用只是众多问题中的一个。按说,建立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一方面对生产者和流通环节是一种监督,做到“买得明白”,另一方面也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但是最终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让这些查询系统终端机成了摆设。

记者调查发现,在长春市各大超市里,沦为摆设的还不只是这些花费巨资建起的肉菜查询系统终端机,在不起眼的角落里,还有一些特殊的小白房子。

和先前看到的无人值守的肉菜查询终端机不同的是,这应该是一个有人值守的食品药品便民服务站,服务站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为消费者快速检测买到的食品是否合格,是否安全。有了它,按说是好事,问题是,这些小房子往往灯开着,却见不到人。不仅是长春市一些超市的食品药品便民服务站见不到人,吉林市一些超市里的便民服务站也见不到人。

根据吉林省食品药品管理监督局的介绍,从2012年开始,全省陆续建设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1300个,建设资金共8200万,招聘了检测人员1652名。2015年,这些检测站升级为食品药品便民服务站,周一到周五上班时间都应该有人值班,为民服务。

据记者调查,这种工作人员不在位并非个别现象,记者在吉林省11个地区走访了近30家有食品药品便民服务站的超市,脱岗的占了24家。

脱岗的理由各种各样,而在岗的检测人员,面对消费者的快速检测请求,也快不起来。一家超市的食品药品便民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对消费者说:“我们检测,今天检测也是明天给结果,我们是这样。”

消费者说:“买条鱼,我今天晚上炖了,你明天出结果,我都吃到肚子里去了,再超标有啥用,再检测有啥用?你说对不对,得这么说,你没有时效性。”

其实,即使是最难检测的肉类,规范的检测时间也不长。另一家超市的食品药品便民服务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检测肉类需要半个小时,检测菜类大约10多分钟。

调查中,记者只见到这一个便民服务站能为消费者服务,其它的要么无人检测,要么借口推诿。便民服务站成了一种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此,管理方又是怎么说的呢?

“我们后来调研,也了解了一些问题,有些情况确实也存在。比如说不在岗的问题,我(便民服务站工作人员)每天抽检量这东西都有,登记都做了,但是去查就是没有人在这。咱不回避问题,这个情况也确实是有。”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宣传处副处长王文富说。

就这样,市场里多了些绿机器和白房子。建这些系统,花了大笔资金,平时维护这些系统,也得花不少钱,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很多绿机器和白房子都成了摆设。为了食品安全,应该多想办法,但要想把好事办好,就得既要重建设,更得重管理,否则就会像这样成为表面文章,就会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