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 20180216 希望的田野(一)我的村庄叫“幸福”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我们来到地处乌蒙山区的贵州大方县。小年之前,幸福二村的村民筹划了一件大事,他们要和邻村一起办一场长桌宴。长桌宴本是彝族传统民俗,但是对幸福二村的人们来说却是件新鲜事,因为他们原来都是散居在大山深处的贫困户,既没条件也没心情办这桌宴席。这几年,在政企合作精准扶贫措施的帮助下,他们走出大山,搬进新村,成为上班打卡、朝九晚五的农业工人。日子好了,条件有了,他们要用一场前所未有的盛宴,庆祝自己的新生活。
年关将近,马干山下的彝族村寨迎来了一年中最寒冷也最喜庆的日子。杀年猪、熏腊肉,以及春节前的各种准备,足以让家家户户忙个不停。
大山里的人们已经进入了春节前的倒计时,在大方县马干山旁边的一片平坝子上,幸福二村的会议室里,村民们正在商议一件大事。
在贵州,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中,遇上重大的喜事和节庆,最隆重的就是长桌宴。但是对这里的人来说,过去,他们办长桌宴的机会其实很少。
贵州大方县凤山乡幸福二村村民周小军告诉记者:“以前也知道长桌宴,可是因为我们村大家太穷了,办不起这个长桌宴。”村民黄波说:“今天国家的政策这么好,同胞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我们应该把我们彝家的这个美好的传统传承下来。”
幸福二村是大方县开展“政府、企业合作扶贫”以来,由企业援建的50个扶贫新村之一。住在这儿的都是从山里各村搬出来的最困难的家庭。为了改变生存环境,彻底摆脱贫困,原本素不相识的162名村民搬离自己的老房子,在马干山下这块平坝子上组成新的村落——幸福二村。 住在这里,房子、家具、家电都是不用花钱,政府组织村民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援建企业引来了上下游产业的专业公司。长远的生计问题都有了保障,人们的心气儿自然也高起来,二村决定和旁边的水西彝寨一起,搞一次大的活动。
连日的雨雪让腊月里的乌蒙山区异常寒冷。往年这时早已进入农闲,可如今的幸福二村,忙着准备过年的同时,地里的活儿也根本闲不下来。
二村的旁边就是凤山乡最大的蔬菜基地,村里42户人家里,有37户在这里上班。清晨的雾气还没有完全散去,村民已经踩着冰凌上工了。
周小军以前住在店子村。母亲因癌症去世,父亲患有尘肺病。2014年,他自己也因为一次车祸,导致颈椎3、4节骨折,一家人因病致贫。
周小军说:“我最难的时候,一块钱都拿不出来,别人的小孩在那里买零食,自己的小孩就是瞪着两个大眼睛看着别人,那时候比被别人打还难受。第一次来看房子的时候,感觉好像是在做梦一样,自己都迈不开腿,不想离开这个地方。”
周小军还告诉记者,他是负责滴灌的,以前他最羡慕有工作的那些工人,现在觉得自己跟城里面有工作的那些工人没什么区别,虽然自己也是在种地,也是农民,可是自己是农业工人。
春节前,城市里的蔬菜需求量很大,这让二村的人忙得不可开交。腊月23是春节前最后一次发工资。今年年底,除去各种开销,周小军一家结余二万多块钱,这意味着他家过去因为生病欠下的债又可以还上一半了。
长桌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准备各种美食已经成为幸福二村和水西彝寨的头等大事。大方县的豆制品远近闻名。土法制作的豆腐鲜香扑鼻,是长桌宴上人们喜爱的菜肴。
春节前最后一批快递包裹终于寄到了,里面是孩子们盼望已久的巧克力和糖果。周小军告诉记者:“我现在每个月也有一两千块钱收入,我也挺大方的,她要买就买吧。”
住在周小军家隔壁的,是来自银川村的83岁的张正英老人。准备长桌宴上的荞粑粑是筹备会上分配给张奶奶和其他几户妇女的任务。做完这一批荞粑粑,张奶奶出了门。快过年了,她还有些心事未了。
陈登林是张正英的老伴儿,搬到幸福新村来住,曾是他盼望已久的事。张正英告诉记者:“他(陈登林)想来的,他说我们房子盖起了,他讲,我听,(之前)我没到这里来过,他很喜欢,他喜欢得很,笑得不行。”
可是,陈登林没能看到新村的竣工,这个遗憾成了张正英的一个心结。搬家时,她把老伴儿的东西和他生前最喜欢的猫都留在了老屋。腊月里接连下了几场雪,让她对留守在老屋里的猫很是惦记。
张正英对记者说:“(以前)你一喊,它就跑到我面前来,蹭你的肩膀,蹭你的脚,它不会说话,可是它是懂的,它懂事的。”
张奶奶每次回来看猫,也是为了看看老屋,这是她和老伴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这天,张正英在老屋等了很久都没见到猫……
这次摆长桌宴,幸福二村的人都邀请了亲朋好友,周小军也请了父亲、兄弟来参加。一家人团聚,年货总要多准备一些。
马干山下的彝寨新村里,一年中最喜庆的日子终于来到了。桌子沿着二村最长的一条街排了150多米,远近的乡亲、乡镇的干部、企业扶贫人员都被请来了;坨坨肉、八卦鸡、荞粑粑、炒豆腐是长桌宴上的传统菜式,用糯米酿造的水花酒更是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