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 20180319 启航新时代 脱贫 最后的决战
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的精准脱贫,是这次两会上代表、委员关注的最热的话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打好脱贫攻坚战”。怎么打好这场战役,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
四川大山深处广元苍溪县岫云村的村民陈玖钦正在做每周一次的网络直播。他推荐的是自己家养的鸡、产的鸡蛋。正在为他拍摄的是村里的干部,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对外宣传家乡产品。想出这个点子的是岫云村的村支书李君,在两会上,记者见到了这位新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村支书。
李君虽然才33岁,但他在岫云村已经做了8年的村支书。一进屋,李君就向记者介绍了这几年岫云村的变化:“这个是我们当时村上我回去时候的路,惨不忍睹四个字一点都不过分的,这是我们村委会,当时已经成了危房,当时普遍的农村住房条件是这样的。现在我们的路全是水泥路,100多户人买了自己的小轿车,我们现在老百姓的这个房子很漂亮。”
岫云村所在的苍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8年,李君回到村里时,村里除了60岁的老人就是几岁的娃娃,年轻人只有他一个。村里生态好,可就是没什么产业,老百姓都过着穷日子。这些留守在家里的老人原来还养猪养鸡,后来因为没有销售渠道,猪圈和鸡圈也就空了下来。
李君认为,最需要的做的事情是搭建平台,去连接市场。李君想到城里人都喜欢绿色食品,就带着村里的老人又把鸡、鸭、猪养了起来。一边控制牲畜的生长质量,一边在成都开了体验店,并结合在线上销售。2016年,这个带着致富新思路回村的年轻人带着岫云村脱了贫,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几年前的2000元变成了11000多元。
李君告诉记者:“我们以前可能是给你200块钱,你去买一头猪你养,这种方式,但是我们可不可以换一种方式,你这头猪养好了,你卖了,我奖励你200块钱。先给200块钱和后面200块钱都是给200,但是最终它形成两个不同的导向。”
李君讲的岫云村脱贫的故事只是众多脱贫故事中的一个。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性的指标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眼下,脱贫已到攻坚阶段,到2017年年底,我国还有3046万贫困人口,在脱贫工作中是艰中之艰,难中之难。关键是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攻克贫困人口集中的乡村。代表吉克石乌来自凉山州昭觉县庆恒村,她的家乡属于集中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她认为,家乡到2020年脱贫有一点困难,第一是条件差,第二是文化素质低,连一个初中生都很难找到。
这几年国家扶贫政策好,庆恒村的很多村民从土坯房搬到了新房,村里通了水电和网络。虽然政府引导种核桃,但产业一直发展不起来,庆恒村目前还有贫困户107户,461人。对这个地方来讲,全部脱贫压力还是很大。
深度贫困地区能否脱贫,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在两会期间的扶贫办记者会上,这个问题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一是要制定这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时间表、线路图,包括采取什么措施,上哪些项目;二是中央和省级要加大对这方面的支持。对贫困发生率18%以上的县,贫困发生率20%以上的村,各地和扶贫办都要加强监测监控,发现工作不到位的,有可能完不成任务的,提早做工作,防止最后出现死角。
对于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代表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全国人大代表李国璋说:“在扶贫过程中我们深深感觉到交通至关重要,要致富先修路,形成一个高速路网络有利于加快这个地方的脱贫致富。”
全国人大代表张东河说:“针对这些属于绝对贫困的人群,首先他们得解放思想,因为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这需要他们搬迁出来,慢慢形成一个村落式的,可以搞自己的事业。”
全国人大代表翟友财说:“我认为农村最重要的、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要办村集体的产业。因为只有村集体有了钱了,这个脱贫就根本就不是问题了,不需要国家政策来解决了。”
代表委员认为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瞄准贫困人口集中的乡村,重点解决好产业发展、务工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保障等问题。在这其中,产业脱贫是很多地区脱贫的重要途径。但若想让脱贫可持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是根本。秀水村位于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龙场乡,这里曾是无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增收来源的三无贫困村。2015年“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来这里,经过考察,帮扶企业很快找到了贫穷的症结所在。
全国人大代表王伟认为,贵州贫穷的根源在于人多地少。一个人一亩多地,如果种传统的农作物,肯定富裕不起来,必须要把秀水的生产要素改变。
秀水就像它的名字,风光秀丽,风草水美,帮扶企业打算利用这种优势开发旅游、农业相结合的产业。在帮扶过程中,企业除了投资开发,他们主要考虑的,还是怎么让当地的村民调动起来,参与到产业中来。最终,企业根据秀水村的实际,采取了“秀水五股”的分红模式,把企业在秀水村经营的利润分成五份给村民进行分配。这五个股份,除了按人头和土地和家里有老人分配的三股外,还特别设置了激发群众劳动积极性的股份,效益股,占比30%。
王伟说,效益股就是参与劳动才有股,不参与劳动就没有股,劳动越多,分到的钱就越多,这样老百姓的积极性就高了。
除此以外,为了让村子的发展可持续,还留了一部分用于发展。
在扶贫攻坚阶段,不仅要让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不让已经脱贫的地区返贫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扶贫是否扶到了根本,产业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秀水五股的模式,不仅让秀水村的村民脱了贫,还让他们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然而,在各地如火如荼进行产业脱贫的过程中,代表们也发现了一些让人担忧的脱贫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徐晓说,一些贫困村大家跟风,一窝蜂地种红薯、西瓜、大蒜、土豆等等,不见得都是市场的需要。
各地在脱贫的过程中不仅出现跟风,还有不少地方扶贫产业同质化、单一化现象突出,这样的产业抗风险能力低,一旦失去政策支持很可能产生风险。在代表委员们看来,如何有效引导这些扶贫企业走向市场,真正在贫困地区长期发挥作用,是各级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
政协委员李东玉说,在精准扶贫中产业扶贫,一个是项目选择要适合当地情况,另外要把科技的力量要加入进去,第三是整个产业链的问题,后期加工,包括市场的开发,这样产业扶贫效果就比较好。
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责任越来越重,这个时期也容易成为问题的集中爆发期。今年是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在扶贫办的记者会上,干部作风的问题也备受记者们的关注。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扶贫的物质基础就是钱,钱必须要管好用好。脱贫攻坚战以来,我们已经查处了作风和各种问题的案件6万多起,处理的人数8万多人。”
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既要解决好眼下问题,更要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同时,要认真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认真解决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现象。
五年来,中国创造了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减少6853万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全社会形成了强大合力,同时创造了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成绩大家有目共睹,但就像代表、委员们反映的,扶贫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怎么样更好地管理扶贫资金、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现象,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还需要想出更多实实在在的办法,还需要在监督、考核等方面也下一番精准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