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 20180328 他们的心愿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天的节目先看一段视频:这是河南省镇平县黑虎庙小学的孩子们,这节是科学课,这节是数学课,这是孩子们在上英语课,这是体育课。您发现没有,不同的孩子上不同的课,但老师却始终是同一个人。他叫张玉滚,是这所小学的校长,已经在大山深处的黑虎庙村当了17年的老师。
张玉滚毕业于南阳第二师范学校。他之所以变成一位全科老师,完全是出于无奈。对于这一点,黑虎庙小学已经退休的老校长吴龙奇最能说清其中的原因:“因为这是深山区,教师调不来。海拔1300米,冬天大雪封山了,都不能走人了;暴风骤雨不能走人。平原调来留不住,也调不来,调教师来这里教学,有的哭都不来。”
黑虎庙小学所在的镇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而黑虎庙村又在伏牛山的深处,想进入这个学校必须经过上山八里、下山八里崎岖的山路才能到达。这里的人想到最近的一个镇上去,单是车程都要将近两个小时,而且这里到现在还没通公共汽车,所以很多人不愿意来到这里任教,但是张玉滚却来到了这里。
张玉滚说:“自己本身是从山里出去的,当时山里走出一个中专生、高中生都很少,所以我就决心回到学校(任教)。”
张玉滚2001年刚开始任教时,由于没有教师编制,只能做一名代课老师,工资只有二三十块钱,家人都不同意他回来。直到2010年,他依然是个代课老师,工资也只有80块钱。在这期间,有朋友叫他出去打工,为此他也曾产生过动摇。
当初和张玉滚一起代课的几名老师,都因为待遇低、条件差,陆陆续续地离开了这里。张玉滚说:“吴老师上门做了很多次的工作,另外我也到学校里看,确确实实当时是6名教师,4名面临着退休,当时学校是100多名学生。说你得去,不去咱们这个学校就开不开台。留住了教师就留住了校,留住了教师就留住了血脉,假如说这里没有老师,好多学生都面临着辍学。”
为了老校长的心愿,张玉滚留了下来。不仅他自己留下了,他的妻子也留下了。当时,学校有四五十名寄宿生,没人做饭。请炊事员,学校没有钱,所以张玉滚就把妻子也动员过来了。
当时张玉滚的妻子张会云在外打工每个月还能挣千把块钱,留在学校是一分钱都没有,两个人只能靠张玉滚每个月当代课老师挣的几十块钱勉强度日。张会云左手劈柴,左手切菜,但是她并不是一个天生就用左手的人,而是几年前她给学生做饭时,右手的三根手指被压面机压碎了,不得已才用的左手。
由于这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还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孩子,所以在校生一半以上的学生都会选择住校。
张玉滚在黑虎庙小学这17年里,除了寒暑假和周末学生不在校的时候,他会回家,剩下的时候他都是和妻子住在学校照顾学生。看到张玉滚这张脸,你猜他年龄有多大?张玉滚说:“我是1980年生的。说到这就有个笑话,我到县城他们都说你退休了吗?”
2012年镇平县为了解决山区教育问题,特批了几个正式的教师编制,不过老校长吴龙奇并没有把名额给自己也是代课老师的女儿,而是给了张玉滚。他说:“我退了,因为你干(校长)我放心。只有你干,山区的孩子有学上。你这几年当校长,你把这所学校坚守下来,坚持下去。只有这样,山区的群众有希望,孩子有出路,我自己一生也就这样做的。”
张玉滚没有辜负老校长的心愿,没有让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他就像他给孩子们上科学课里讲的滴水穿石一样,不断地提升这所小学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成绩在全镇考试排名中名次靠前。学校的光荣榜上,是张玉滚曾经的学生们。他们从这里起步,有的考上了兰州大学,有的考上了四川大学。
在张玉滚的感召下,同样是80后的张磊,2014年放弃了深圳的工作,带着妻子回到了黑虎庙小学。
张磊说:“张老师曾经教过我,他这种敬业奉献的精神确实是对我的影响很大。我(觉得)应该像他一样扎根深山。”
现在张玉滚已经由一名代课老师,变成了一名正式的在编教师,工资也涨到3000来块钱,还获得了很多荣誉。张玉滚继承了老校长的心愿,他也希望有人继承他的心愿:“我的心愿就是希望更多的老师走入山里,为咱山区孩子传授知识。”
张玉滚老师今年被中宣部命名为第四批全国岗位学雷锋的标兵,他是50位标兵中的一员。他们都是以一己之力去帮助别人,完成心愿。今年中宣部还命名了50个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这些示范点是以团队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完成心愿。西北师范大学的“‘爱·尚’微公益”组织就是这50个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当中的一个。
“‘爱·尚’微公益”是2013年由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发起的、学校扶持的一个公益项目。这次他们来到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春台学校,收集孩子们的心愿。
春台学校所在的东乡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而它所在的春台乡又是深度贫困乡。一个书包、一个卷笔刀、一个文具盒,对于有的孩子来说这算不上什么心愿,而对于这里的孩子们来说,每一个心愿都非常珍贵。这次志愿者们收集了156个心愿,覆盖了春台学校的所有孩子。
牵线搭桥说得容易,但做起来难。山区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不同,他们见到陌生人很少说话,甚至不说话。想要了解他们的心愿,首先需要一段时间的相处才能沟通。心愿收集之后还要经过繁琐的录入与核实,然后才能发布。他们一般会首先在网上发布,利用网络的速度尽快号召朋友一起加入。但是毕竟他们认识的人数有限,所以有时一些愿望没人认领。
西北师范大学“‘爱·尚’微公益”项目发起人丁岩说,还有将近有120个左右心愿没人认领,他们会继续发动自己的力量,发动自己的朋友在微博和微信上多多转发,也会尽快把线下的拍卖愿望墙展示出去。心愿墙是志愿者们另一个心愿发布平台,通过它可以号召更多不相识的人来参与其中。
“‘爱·尚’微公益”不仅仅是单向为受益方找到捐助方,它更是一个双向的纽带,可以为捐助方找到受益方。一位捐助人早就买好了想送给山区孩子们的物品,但是他却不知道具体该送给谁,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他的心愿实现了。
当志愿者收集完所有的物品,送到春台学校时,孩子们非常兴奋。
8岁的小女孩马法土麦,她的心愿是吃一块蛋糕,因为她没吃过蛋糕。
丁岩说:“我的心愿就是,希望更多的孩子都不用去体会我小时候非常想吃生日蛋糕,但是又没有生日蛋糕的那种遗憾。在18岁那一年我才第一次吃到自己的生日蛋糕,前两天在收集她的心愿的时候,我很快就帮她认领了这个心愿。”
丁岩得到的是马法土麦给完家人和老师后,自己还没吃,却给他先吃的一块蛋糕。马法土麦的脸上被抹上了奶油,她开心地笑了。
志愿者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收获了内心的温暖。志愿者陈红娟说:“他会抱着你或者由衷地跟你说一声谢谢姐姐,我觉得那个谢谢跟其他各种场合当中你所感受到的那种谢谢,那种分量是完全不一样的。”
从2013年“‘爱·尚’微公益”创立至今,已经收集了36000多条心愿,为近万名孤寡老人、经济困难学生、留守儿童、疾病患者送去了爱心。
西北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巨生良表示:“(我们)鼓励青年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实现青年学生传递爱心,成长成人,关爱社会,达到担当责任的这样一个目的。该项目目前已经成为我们新时代条件下推动学习雷锋活动时代化和常态化的有效途径,也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载体。”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奉献,是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或是在岗位上尽职尽责,为事业奉献,或是助人为乐、热心公益,为社会奉献。无论是张玉滚老师,还是西北师大的学生们,他们都在一个又一个平常的日子里奉献着自己,帮助着别人,实践着雷锋精神,也收获了心灵的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