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 20180406 活人墓 愁死人
清明时节到墓地祭奠逝者,是我们的传统习俗。既然是墓地,那就应该是已逝者的安息之处,但是,现在在一些地方,人还活得好好的,甚至还很年轻,就给自己修好了墓,这些墓地被称为活人墓。这样的活人墓在一些地区越修越多,占地越来越大,甚至修到了城市里,修到了风景区。这是怎么回事?
记者日前在湖北、湖南交界处拍到画面:在公路边、山坡上、农田里,坟墓随处可见。据当地人介绍,这样的现象在湘鄂赣地区非常盛行。
坟墓越来越多,规格越来越豪华,不仅如此,在这些本应该埋葬死人的墓地里,墓碑上写着“生茔”。
墓碑上写“生茔”,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活人墓,人还没去世,墓已经修好了。
这样的活人墓在这个地区比例竟然相当高,而且一座比一座讲究。
采访时记者遇到一个活人墓墓主,她说:“这里风水好,叫盘龙水,反正我死了以后要埋在这儿。”
记者在这个地区看到,一些风景秀丽的山区,整个山头都被一个家族买断,建成了专用墓地。
通城县石南镇的一座豪华活人墓,是当地一家企业负责人为自己建造的。这个墓地依山而建,走上山坡是一面写着“孝”字的石墙,路两边是绿化带,中间是一个大水池,沿着大理石修建的台阶往上,整个墓地一共九级,占据了整个山坡。
活人墓大行其道,而且坟墓盖得越来越好,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湖北通城县民俗文史研究员李斌说,当地有一句民间俗语“三十岁不做板好大的胆”。意思就是,以前人的寿命比较短,活到六十岁是高龄,三十岁如果不做棺椁,你胆子就太大了。
在湖北省通城县的农村,一个普通农民,养大了子女,盖好了自己的坟墓,才算是完成了人生的大事。
这两年,活人墓不仅盖在了田间地头,山间林地,而且堂而皇之盖在了城区。通城县城区的锡山公园里,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活人墓建了起来。
湖北通城县民政局副局长张登攀介绍说,锡山公园里,一共有活人墓895座。
采访中,很多市民表示,这么多坟墓,看着害怕。路两边到处都是石牌,到风景区游玩,看见的都是坟墓。心里不太舒服,胆子小的还有些害怕。
通城县是个人多地少的地方,人均不到一亩地。据民政部门统计,这个县六十岁以上的居民有7.8万人,其中95%以上的人都建有活人墓。
没有规划的死人坟墓大量增加,已经让本来就土地资源缺乏的通城县捉襟见肘,而活人墓的兴起,更是挤压着当地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空间。
张登攀说,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有些人自己建,自己建完给儿子建,甚至连几岁的孙子都要建。通城这个地方,人多地少,这种形势发展下去,以后活人就没有生存的空间。
据民政部门统计,通城县全县范围内,大概有八万座活人墓。
人没死,都折腾到这份上,人死了以后还有很多事要折腾。
办丧事当地有闹夜的习俗,闹夜不仅要大放鞭炮,还要请各种各样的专业人士,来招魂送葬。
很多人觉得不办不行,被逼的,要不然会被人瞧不起。
殡葬上的攀比之风,让普通的老百姓难以承受。
2017年7月份,通城县启动了“活人墓”的专项整治活动,制定了一系列殡葬改革的地方法规,明确规定不允许兴建活人墓,已经盖起来的活人墓要予以拆除。
然而,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让普通的老百姓不愿意拆除辛辛苦苦盖起来的坟墓,在一些地方,连一些党员干部也带头反对。
拆除活人墓,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通城县殡葬改革一时陷入困境。
老县长罗华雄在通城县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儿子因病早故后,为了自己百年后有个归宿,他在锡山公园给自己盖了一座坟墓。
年迈的老县长拆除了自己的活人墓,这个头一带,接下来的工作就容易多了。
2017年底,通城县锡山公园里的活人墓已经基本拆除完毕。
通城县民政部门在县城郊区建设了一个公墓,拆掉活人墓的居民都可以优先在这里得到一方标准的墓地。公墓拥有七万多个墓穴,可以满足全县未来七十年的丧葬需求。
城区活人墓的拆除,仅仅是个开端。通城县绝大多数的活人墓,都分布在农村地区,而这些地区的传统丧葬观念根深蒂固,工作做起来更难。虽然工作不好做,但是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很有信心。
我国是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国家,本来就人多地少,耕地面积有限。如果无限制地大建乱建坟墓,不仅影响观瞻,也侵占耕地,肯定是行不通的。对于逝者,我们现在都提倡新的安葬方式,少占甚至不占墓地。如果活着的人还要圈地建墓,还越修越豪华,这就成了和活人、和死者、和后人争地,就有点儿出格了。我们要尊重传统习俗,但也要移风易俗,对那些背离时代进步的陋习,该改的要改,该摈弃的就应该摈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