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0 织牢网约车平台的安全网

《焦点访谈》 20180520 织牢网约车平台的安全网

这些天,郑州滴滴顺风车案,引起了公众对于出行安全的担心,并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那么,滴滴平台的顺风车以及网约车的安全保障状况,实际情形究竟如何?公众对网约车的安全有什么担心?《焦点访谈》就如何织好顺风车和网约车的安全网,采访了此次涉事平台——滴滴出行公司,以及法律界人士、乘客等相关各方。

5月11日,针对郑州滴滴顺风车案,滴滴出行的自查回应中有这样的描述:该接单账号归属于犯罪嫌疑人刘某的父亲,刘某系违规借用其父顺风车账号接单。

滴滴出行说,为了保障安全,以此次出事的顺风车为例设置了五道关,包括实名验证注册、虚拟中间联络电话号码、首次订单时人脸识别、行程分享、一键报警。其中,实名验证注册,也就是司机和车辆的身份确认是第一关,也是保障安全最重要的一关。滴滴要求顺风车驾驶员驾龄必须满一年,在注册时司机要向平台上传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进行三证验证。

但是此次犯罪嫌疑人——顺风车司机刘某,去年12月底才拿到驾照。滴滴公司说,根据犯罪嫌疑人刘某的情况,一定无法通过滴滴司机资格的审核,之所以通过审核,是因为账号注册时上传的是他父亲的三证。而用这个资料不仅仅注册了顺风车,他还注册了对司机和车辆要求更严格的快车。

注册完了,下一关就是接首单前,必须要进行人脸识别,也就是司机把人脸资料上传平台,平台与注册资料比对。前几日,犯罪嫌疑人刘某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说,对儿子用自己的资料注册并不知情,那通过这首单人脸识别的,是父亲还是儿子呢?

滴滴公司说,通过首单人脸识别比对的是注册车主,也就是犯罪嫌疑人刘某的父亲,相应资料警方已经调取。

滴滴公司说,注册、首单人脸识别都没有问题,但是走完前面保障安全审查的是刘某的父亲,但实际接单开车的人却变成了儿子——犯罪嫌疑人刘某。

滴滴出行首席发展官李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问题在于他们没有发现接单的司机不是注册人刘某的父亲,他接了很多单,但每一单到底是谁接的,这个平台并不是特别清楚。

那么,在实际运营中的人、车与注册时并不一致,是不是这个案件中的偶发情况呢?

5月11日,滴滴发出声明的当天,下午六点左右,通过滴滴平台,在北京,记者约了一辆快车,订单显示车牌号,但是开来的却是另外一辆车,司机说他换车了。

通过滴滴平台叫车时遭遇人车不一并不少见,有的是车不是注册的车,有的则是人不是注册的人。

根据司机们的说法,不管是哪辆车、不管是哪个人,只要用注册的账户登录,平台系统就会自动认为是注册的人和车,进行派单和结账。

李建华表示这起案件说明平台还是有漏洞,可能开车的这个人,不是车主本身。

那么,在保证实际运营的车、人与注册一致方面,平台是否需要担责呢?2016年11月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第十八条明确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当保证提供服务的驾驶员具有合法从业资格,保证线上提供服务的驾驶员与线下实际提供服务的驾驶员一致。此次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刘某所实际运营的车辆,在滴滴平台既注册了快车,又注册了顺风车。按照这个《暂行办法》,快车属于网约车中的一种,顺风车虽然不属于网约车,但平台也同样要保证人车与注册相符。

很多人在搭乘出租车的时候都会发现,车上要求在副驾驶座位前放置包括司机的照片、名字等信息的服务监督卡,以供乘客进行司机与注册是否一致的比对。于是有人提出能不能借鉴这个做法,来帮助乘客进行网络约车司机的识别?对此,滴滴公司说,按照他们的规定,平台上的快车、专车与出租车一样,属于运营车辆,平台要求订单应该显示司机真人照片、车号、车型等信息,乘客被接单的同时,这些信息已经被推送到了乘客预约车辆使用的手机上,上车前和上车后,随时可以和订单比对信息是否一致。

记者随后通过滴滴平台分别预约了快车、专车和出租车,发现订单中车型、车号都有显示,但司机真人照片却有的有显示,有的没有显示。而实际的打车过程中,也有不少乘客,有的是没有注意这些信息,有的对信息不一致,并不是非常在意。

而对于顺风车来说,根据《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并不属于运营性车辆,滴滴平台采取了后台实名,前台匿名的方式,在订单信息中并未要求显示司机照片信息。那么无论是快车、专车还是顺风车,在车中放置带有司机照片的监督卡,是否能成为一种更为直观简便的方式,帮助乘客识别司机和车辆的身份是否与订单相符呢?

专家指出,私家车一旦进入运营状态,在拉客这段时间是处于运营状态,司机从里面获得了经济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接受最起码的、最基本的监督,车上设置标识牌可以对司机进行有效约束。

除了注册信息,接首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也是滴滴设置的注册后开始实际运营的一道安全关。但是此前滴滴关于顺风车和快车,只是要求司机在接第一单前进行人脸识别,随后就人脸识别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就像此次出事车辆就是这种情况。而滴滴在专车业务,以及其他网约车平台在专车业务也都是用了多次人脸识别。顺风车和快车只有首单必须进行人脸识别,这种制度设计在专家看来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5月11日的滴滴的声明中,关于郑州滴滴顺风车案为什么发生,平台自查后还发现:原有的夜间安全保障机制没有起作用。

根据警方调查,5月5日,晚上23点52分,受害人坐上了犯罪嫌疑人的车,目的地是郑州火车站。十分钟后,5月6日凌晨零点02分左右,受害人曾经告诉同伴自己遇到了一个言语不轨的司机,为了震慑对方,同伴给受害人还打了一个电话,就在二人通话的同时,司机刘某注销了滴滴软件。

没有完成订单就注销滴滴软件这个异常,当时并没有被滴滴平台发现,夜间保障机制也就失了灵。

那么,为什么这些为了保障安全的安全“关”,在这个案件中统统失守了呢?滴滴公司说,公司现在发展很快,规模太大,2017年,就有大概两千一百多万车主在滴滴平台上。

专家指出,不管企业发展规模有多大、有多快,时刻都应该把企业的主体责任放在首位。如果企业超出自己的能力了,或者说规模过快扩充,影响到自己履行主体责任了,那就需要把速度放一放,而不是说可以容忍规模的无限扩大,而弱化自己的主体责任。

除了失守的安全“关”,此次案件之所以发生,顺风车业务中滴滴加入了社交功能,同时为此而设置司机与乘客可以发表个性化评论及标签,也被认为是增加了女乘客的安全风险。

案件发生后,网友上传司机给女乘客做的个性化评论截屏。其中不乏一些露骨的词语。

滴滴顺风车上线时间是2015年6月,这是当时的一些宣传海报,可以看到,“约会”、“标签”,这些都是顺风车业务当时宣传的主打词。

5月16号,滴滴出行宣布整改措施,其中包括:下线顺风车业务中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司机每次接单前都必须进行人脸识别,同时在全平台推出有奖举报人车不符。除了滴滴自我整改,下一步针对网约车平台出现的人车不一等问题进一步加强监管,也是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

网约车由“乱”走向“治”,不仅需要责任心,更需要好办法,并且真落实。比如像节目中提到的,包括顺风车以及网约车是不是可以像出租车一样,在副驾驶位置前放一张服务卡,上面贴上注册司机的照片、车牌号等信息,便于公众监督?在人脸识别等方面,如何既有效又高效?共享经济需要开放心态,更需要共享经验教训,尤其是关系到公共安全,更要共同努力。怎么样进一步完善监管,怎么样把风险降到最低,守住安全底线,有关部门以及网约车平台应该从这起案件中思考更多,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