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 20180925 保障人权 从脱贫开始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40年,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一张中国农村贫困状况图上可以看到,贫困发生率走出了一条漂亮的下行线。贫困发生率1978年高达97.5%,1995年下降到60%左右,2005年下降到30%左右,而2017年已经下降到了4%以下。中国在40年时间里让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减贫规模之巨、力度之大,令世界好奇。中国式减贫究竟有着怎样的密码呢?
9月18日召开的“2018·北京人权论坛”以“消除贫困: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俄罗斯、印度、荷兰、巴西、埃及等近50个国家、地区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200多位人权高级官员、专家学者、驻华使节和相关机构负责人参加,大家聚在一起共商人权保障的大事。
英国上议院议员纳尔·福布斯·戴维逊勋爵说:“让7.4亿人口脱贫很了不起。这证明了中国政府在治理相关问题上是非常仔细,且有衡量的标准。”
与会嘉宾在惊叹中国脱贫成效的同时,更关注中国是怎么做到的?
印度Age Care India人权组织主席戴瓦拉亚普拉姆·拉马沙米·卡西克扬表示:“中国经验可以成为一个模式,为全世界甚至于发达国家来借鉴,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可以说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
杨明海是贵州省余庆县葛旁村村民,4年前他还在外地给别人打工,听说村里在重点发展特色产业,还成立了合作社,他就回来和乡亲们一起加入了合作社。
葛旁村是国家级贫困村,这里以前交通闭塞,主要农作物就是玉米,村民们极少的收入很难维持生计,想发展产业,连启动资金都没有。自从脱贫攻坚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政策,为贫困地区提供发展机会。“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向连片特困地区投入农业基本建设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1220亿元,安排林业基本建设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1160多亿元。
有了中央和地方各级配套资金的支持,葛旁村就用得到的近300万元,把这里的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发展壮大,建起了2000亩的丹参种植基地,每年收获的丹参由一家中药材企业收购。葛旁村146户贫困户全部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入股合作社,并且还可以到种植基地来务工赚钱。本是个好上加好的差事,但是大家干了一段时间发现,不论作物长势如何,拿到手的钱是固定不变的。慢慢地,有些村民开始出现出工不出力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今年初,葛旁村合作社决定,把1000亩土地以同样的价格重新流转给十多家农户,由农户进行精细化管理,合作社负责回购丹参。经过认真管护,眼下农户们自己打理的丹参长势明显比基地里的要好。
贵州省余庆县构皮滩镇党委书记白万勇介绍,现在挂靠合作社的农户自己来种,除去成本以后,每亩的收益可以达到2300元,另外合作社的分红依然没有变,这样算来每亩可以增加收入500元。
同时,合作社还从企业那里承接了部分中药材的粗加工业务,农户、合作社、企业走向了更好的良性发展。
目前,当地正在研究,将农业产业的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继续优化,根据贵州土地大多不连片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更好地调动农民积极性,争取农民利益最大化。
保障贫困人口生存权,中国政府创新扶贫模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扶持特色产业脱贫。精准扶贫就是要因地制宜,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然而在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存在着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情况。
背靠大山,三面临崖,落差高达100多米,这里是云南省会泽县火红乡格枝村老鹰岩村民小组,村里张姓和莫姓村民就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23户、98人分布在直线距离两三百米的两个山梁上。这里没有一块平整的土地,房子就地而建,耕地几乎是从悬崖上的石头缝里抠出来的。
因为坡度太大,无法蓄水,村民们一直都是靠天吃饭。雨水足了,庄稼收成会好一些,遇到降雨少的年份,很可能就绝收了。受制于这里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要想脱贫致富、改善生活实属不易。虽说当地政府也想法子退耕还林,帮助村民种植经济林果,搞养殖等等,但都收效甚微。
云南省会泽县县委书记谭力华说,这里生存环境异常艰辛,绝大部分属于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要实现脱贫,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易地搬迁。
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包括边远高寒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地质灾害频发等6类区域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选址,还需要加强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这一切都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投入。来自2016年10月发布的《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数据:2012年以来,国家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404亿元,撬动各类投资近1412亿元,搬迁贫困人口591万人,地方各级统筹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80亿元,搬迁580多万贫困人口,有效拓展贫困地区发展空间。
会泽县火红乡工作组队员来到老鹰岩小组,向村民们解释搬迁工作的具体内容,今年之内,老鹰岩小组的10户人家要完成第一批搬迁。按照规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人均补助建房资金2万元,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
在会泽县城区以礼社区,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一年多。会泽县安置居民孙桂香说,搬到这里来好多了,地方平,路灯亮,开个小商店,一个月还有几千元的收入。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李云龙介绍:“易地搬迁扶贫对人权的改善,特别直接、特别巨大,‘十三五’期间党和政府决定,大幅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对他们的生存权的改善,是十分直接、特别见效的一个措施,当然,国家投入也是相当巨大的,大概到2020年之前,要投入6000亿元人民币来做这件事情。”
特色产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保障了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健康权是一项包容广泛的基本人权,是人类有尊严地生活的基本保证。那么,人们解决了温饱以后,有病怎么办呢?
今年52岁的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村民徐连英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今年5月份的农村妇女“两癌”筛查中被检查出疑似乳腺癌。
在贫困地区,不少妇女一旦发现病情往往是晚期,不仅治疗费用高,治愈率也较低。通过“两癌”筛查,像徐连英这样早发现、早治疗,不仅治愈率变高了,费用也大大降低。
从2017年开始,山西省将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列入了6件民生实事之一。
《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指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特定群体中的贫困人口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对象。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加大优先扶持政策力度,切实保障这些群体的社会保障权、健康权、受教育权等各项权利。自开展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以来,每年为全国1000万适龄农村妇女进行免费宫颈癌检查,为120万适龄农村妇女进行免费乳腺癌检查,已覆盖532个贫困县。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朱继萍说:“我们把妇女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特别强调她的健康权,保障她们的健康权,特别是避免了她们的家庭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也说明我们国家在妇女权益保障方面,有一个新的发展。”
联合国粮农组织农村减贫战略项目主任本杰明·戴维斯表示:“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这种做法是中国对全球的贡献,因为这不仅对中国有利,而且在中国减少贫困的同时,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繁荣,所以这属于对全球的贡献。”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而保障生存权和发展权最大的困难就是消除贫困。中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既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也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既是对世界减贫事业的贡献,也是对国际人权事业的推动。而“中国式减贫”也将给其他处于减贫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带来诸多启迪,促进全球贫困人口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