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 20181006 奋斗新时代 苦干浇灌硕果
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但对于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庄来说,又该如何实现振兴,日子越过越美呢?2018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说: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这些年,村党组织团结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把村子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乡亲们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我感到十分欣慰。那么,以前这个村是什么样?这些改变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眼下,金秋十月,浙江宁波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的水果基地里猕猴桃迎来了成熟的季节,一串串果实挂在枝头十分诱人,吸引了不少前来采摘的客人。
一边是横坎头村的水果采摘园红红火火,一边是村里的红色景点游人如织,热热闹闹。梁弄镇横坎头村位于宁波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享有“浙东红村”之称,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来参观学习。
现如今,村里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2亿元,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本世纪初,横坎头还是一个交通闭塞,房屋破旧,村民收入比较低的经济薄弱村。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横坎头村调研。
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党支部书记张志灿说:“当时习书记来的时候是快过年的时候,农历二十七。他鼓励我们发扬老区精神,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春节上班的第一天,也就是初八,我们村两委制订了新年的工作计划,想向习书记汇报一下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想法。”
当时,横坎头村两委把刚制定的新年工作计划写信向习近平汇报,没想到三天后他们收到了习近平的回信。他一方面肯定了横坎头村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同时鼓励他们要发扬老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按照习近平的要求,横坎头村党支部找准路子,开始带领全体村民发展绿色农业和红色旅游。横坎头村最初发展绿色产业是从种樱桃开始的。
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而且樱桃果实保存期短,起初村民都担心有风险,所以对村党支部的这一号召并不积极。
为了消除大家的顾虑,党员、干部先搞了七十多亩集体樱桃园,通过两年时间的培育管理,长势很好,每亩樱桃一开始收入就超过了一万元左右。
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领下,村民看到了希望,纷纷开始行动起来,为了趁热打铁,鼓励村民的积极性,村上免费给大家发放樱桃苗。
从那以后,种植樱桃的村民越来越多,每年樱桃种植为村民们增加了近千万元的收入。现如今,村里除了樱桃,还发展了猕猴桃、杨梅等多种绿色产业。十几年来,梁弄镇横坎头村还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红色村等荣誉称号,去年11月,又获得了全国文明村的荣誉称号。
这是村里的大喜事,全村上下都非常高兴,大家就想给习总书记汇报一下这15年来横坎头村取得的成绩。
今年2月10日,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给习总书记写了第二封信,汇报15年来横坎头村的发展变化。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宁波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习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如今的横坎头村小桥流水,绿树红花,一派田园风光。2002年,村民人均收入仅2700元,至2017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7000多元,人均收入增长超9倍。
横坎头村擦亮红色旅游和特色产业两块金字招牌,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而河北的塞罕坝人,则用青春、汗水、智慧,让荒原成林海,把沙漠变绿洲。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北京往北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是沙尘暴的重要来源地之一。那里的海拔高度比北京高出1400米,北风一刮,沙尘暴直扑京津地区,而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塞罕坝则是沙尘暴的必经之地。
为阻断京津沙源、涵养水源,改善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1962年,国家在当时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在河北省承德市北部的塞罕坝建立大型国有机械林场。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刘海莹说:“当时环境非常艰苦,冬季白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二十七八度。尽管条件这么恶劣,但是大家有信心把树栽活。”
为了完成国家交付的任务,第一代种树人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开始在塞罕坝创业。无处栖身,就住仓库、马棚;没有食堂,就架上几口大锅,以全麸黑莜面加野菜充饥。“老天虽无情,也怕打铁汉,满地栽上树,看你变不变”。然而在高寒荒原上种树谈何容易。
建场初期,没有在同类地区造林育苗的成功经验,大家就开始创新。
经过老一代塞罕坝人的努力,栽种树苗成活率由最初的不足8%,到造林成活率达到95%,开创了国内高寒地区栽植针叶树成功的先河。到1982年,塞罕坝的绿色版图迅速扩张,已经超额完成当年国家建立林场时所规划的所有绿化和生态任务。通过塞罕坝人的坚守与努力,宜林地已经都种上了树。到了2011年,通过测算,还差9万亩,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就接近86%的饱和值。但这剩下的9万亩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塞罕坝人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在土壤少、坡度陡、难存水的石质阳坡上种树难度可想而知,这些难以想象的困难都被塞罕坝人一个一个克服了。
坡陡的地方运输车上不来,全靠人力,人扛不动就用骡子,特别陡的地方骡子上来都费劲。
就这样,塞罕坝人在石质阳坡上攻坚造林,九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色。塞罕坝机械林场成立以来已种植了112万亩、4.8亿株树木,如果按株距1米计算,可以绕地球12圈。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目前,塞罕坝植树造林的任务已基本完成,更重要的任务是把森林资源保护好,经营好。眼下正值秋季,林场进入了防火关键期。行车在林场的路上,可以看到防火内容的指示牌。除了地面的警示,空中雷达探测也是塞罕坝森林防火的重要手段。
雷达一旦报警,林场就会迅速通知距离最近的望火楼进行人工核实确认是否有起火点。驻守在望火楼的瞭望员也是防止森林火灾的一道重要防线。58岁的赵福州和妻子陈秀玲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已经有30多个年头了,凭借积累下来的经验,老赵对周围的山形地貌非常熟悉,能准确地叫出地名来。一旦出现火情他就能快速报准地名,扑火队直接奔过去灭火,减少损失。
正是有了像赵福州夫妇这样的瞭望与坚守,确保了塞罕坝森林资源的安全。现在塞罕坝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地面巡护、高山瞭望、雷达探测的立体防控体系。
赵福州说:“我们这个望火楼在制高点,国庆节我也升国旗,四周一看绿茫茫的,就像守卫边关哨所一样。”
不管是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还是生态修复的战场上,都离不开苦干实干加巧干,都离不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持,都离不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辛勤的付出、不懈的奋斗,结出了甘甜的硕果。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思考,如何才能实现人生梦想,如何才能赢得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