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3 点亮万家的蓝领工匠

《焦点访谈》 20180523 点亮万家的蓝领工匠

张黎明是国家电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的一名抢修班长,也是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一线工人。工作30年来,他练就了一身电力维修的绝活,带领着“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活跃在爱心服务的街区里巷。

18岁从电力技校毕业后,张黎明就在国家电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的外线班组工作,当时发生的一件事情影响了他的一生。

张黎明告诉记者:“当时我们去抢修一条线路,需要过一个水塘,8米的木梯子搭上以后,我们走到中间的时候,一下子就塌到水面之下了。带电作业的工器具还有人身上不能沾一点水,我们退回来,当时两个老师傅,张连云、孟祥芳两个老师傅就蹚着泥水,站到中间用肩膀扛着梯子,过吧,大伙就这样跟着就过去了,我当时想到王进喜跳进泥浆池,就是穿大棉袄,因为我看过那个电影,现实中我师傅就是这样做的,我当时想我以后也要这样做。”

张黎明出于工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老工人。工作后,他所在的集体也是先进班组。家庭的熏陶、个人的经历让他对工人这个岗位充满了责任感和荣誉感。

2016年11月20日,一场大雪让很多地方发生电力中断。张黎明带着自己班组的队员们立即投入紧张的抢修工作。

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运检部运维二班员工赵建说:“当时下着雪,刮着西北风。下完雪就化,这个杆子上容易结冰。我们拿着铝的绑线,从脚扣的这头,一圈一圈缠到这儿,是为了防滑,结果还是上不去。”

天就要黑了,居民的用电高峰即将到来。有人提议调一辆升降车过来,但张黎明觉得那样至少得3个小时,太慢。

赵建说:“他急性子,修理班人都是急性子。我有时候跟黎明说,这不是急活。他说不是急活,可是为了老百姓,咱也得赶紧出现场。黎明后来说,不行咱几个人托着他(上去),就这样托着。这边是铁的,肯定是硌得慌。我说加一层,他说不用。后来3个人给托上去的。风大,能有五六级吧,底下穿着棉袄工作服都打透了。”

张黎明带着队员们在风雪中挺立了20多分钟,直到故障被排除。

工作30多年中,张黎明每天24小时待命,电话从未失联;工作后的31个除夕,有一半是在岗位上度过的;急难险重的任务,他从来都是冲在第一线。

2012年7月26日,天津遭遇60年一遇的暴雨突袭,当时张黎明正在病房陪伴病危的父亲。报修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张黎明再也坐不住了,他从家里叫来妻子替他值班,随即赶赴抢修现场。那一晚,他和同事在暴雨中奔波8小时,完成故障处置81件。

带着一身泥水回到医院,他对父亲充满了愧疚。父亲也心疼他太困了。他想到一个方法,在俩人手上拴个绳子,有需要,父亲拉一下,他就起来。

那一段时间,是张黎明最疲惫的时期。但即使如此,他也没有耽误过任何一次抢修。一次,妻子李海春不放心,趁着午休到单位去看他,却看到他面部表情很疲惫,睡得很香。妻子站在那里很长时间,心疼地流下了眼泪……

张黎明服务的辖区是2270平方公里的天津市滨海新区,在这里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40多家。“让客户感受不到停电的存在”是电网规划的终极目标,这就对电力抢修的速度、流程、安全性都提出极高的要求。

每一个缺陷都可能是隐患,每一个问题点都不能放过。工作31年来,张黎明巡线8万多公里,利用工作之余绘制线路图1500余张,被同事们称为抢修活地图。有时候别的同事值班抢修,找不到故障线杆的地点,首先想到的也是张黎明。

李海春说:“(夜里)突然间来电话了,他一骨碌爬起来:我告诉你,在哪儿哪儿,第几第几棵杆上了,然后他一倒头就睡了。我说你就是这个问题,你没醒过盹来,你张嘴就告诉人家几号杆,第几个什么情况,错还是对啊?这种事情我总是在担心中,我观察了好多次,他没有(错过)。”

在配电抢修班,张黎明是大家的主心骨。他业务精通,心细如发。抢修工作的一个“抢”字,道出了这个班组对“速度”的严格要求。而为了缩短抢修时间,张黎明有许多为人称道的发明创造。

张黎明发明的“急修BOOK箱”,就是把工具卡槽像一页页的书一样,设置在箱子中,工具如果放错位置的话是放不进去的;如果工具丢失,这个位置就会空缺。据说有了这个箱子,抢修班再也没有发生过忘带工具、影响工作的事。

他还研制出了“可间接带电安装绝缘护罩系列装置”、“安全空开拉合杆”等多个创新成果,其中,仅“可摘取式低压刀闸”一项不仅缩小了低压停电范围,还将恢复送电时间由原来的45分钟缩短至8分钟。

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运检部配电运检室员工宋绍江说,如果单拿出某一项,可能节约的时间并不是很多,但是把这些发明全都集合起来,就产生了明显效益,可能节约的时间就会10分钟、20分钟,甚至更多。

进入新的时代,国家电网实现自动化改造,已经可以实现最短在22秒内隔离故障点,恢复送电,真正做到让客户“感受不到停电”。在配电抢修工作中,张黎明的发明创造也与时俱进。 

在今年刚刚召开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张黎明带领的创新团队发明的“创享1号”带电作业机器人受到很多同行的关注。这个无线控制的机械手可以在不断电的情况下,对高压电线进行检修,替代人工,进行高风险、高强度、高空带电作业。与他一起合作研发的是清华大学机器人项目的团队,在这些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看来,这位老师傅颠覆了他们以往对工人的想象。

“我其实挺惊讶的,张师傅在第一线的时候,不只是把这个工作简单完成好,他一直有时刻想着去改进改善工人操作方式这么一个信念,一个持之以恒的精神。他时刻脑子里一直有创新的观念,他和一般工人绝对不一样。”清研同创机器人天津有限公司综合计划部部长李振华说。

在创新路上越走越远的张黎明确实有着和一般人不一样的抱负和情怀,他不但自己发明创造,还带着大家伙儿一起干。在他的影响下,国家电网天津滨海公司的创客队伍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如今的157人,他们的发明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2007年,国家电网滨海公司准备成立党员服务队,同事们都觉得应该由张黎明担任队长,可当时的张黎明已经被提拔到管理岗位,工资为12级,党员服务队的队长属于工人岗,算11级。思来想去,领导决定派个人先去问问张黎明的意见。

“我跟他这一讲,他挺高兴。我说你得想清楚,想明白了,他说我明白啊,不就是让我去到抢修班当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行,没问题,岗级差一级半级我也不在乎。”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退休员工檀庆宪说:“我这一听,我就感觉到,我对张黎明还是不太了解,他很明白,而且他想的也没有那么复杂,是我想多了。”

上下班有时间,作为党员服务队,就没有了上下班的界限;岗位有分工,作为党员服务队,分工就没那么清晰了。张黎明是各个部门的服务队中第一个向居民公布自己手机号码的人,从此他的名字就一直被印在居民社区服务卡的第一个。

2015年,儿女都不在身边的陈雨兰大娘突发心脏病,哆哆嗦嗦中,她拨通了社区服务卡上的第一个号码。正在单位开会的张黎明冲出会场,直奔陈大娘的家,仅用20分钟就把她送到医院。

对陈大娘来说,张黎明是她的救命恩人,对滨海新区塘沽新城家园社区居委会主任何丽来说,张黎明则是她的榜样。一次,何丽所在的社区组织了一场周末文艺晚会,可周五下班时他们才发现,选定的会场居然没有电源。她焦急万分地拨通了张黎明党员服务队的电话。张黎明二话不说就来到现场,带着队员忙乎了整整两个休息日,保障了晚会如期举行。

何丽说:“那晚我回到家里激动的……我跟家里人说我们碰到活雷锋了,没想到这么好的人会在我们身边出现,让我的父亲用整张的大红纸写的感谢,转天我就和同事把这个感谢信送到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然后我一进门就惊呆了,满屋子锦旗还有那些奖牌、荣誉证书,我想这每个奖牌,每一个荣誉证书的背后都有感动人的故事。那个触动太大了,在今后工作中他这种精神鼓舞着我。”

现代社会家家户户、工厂企业都不能没有电,碰到极端天气更是对电力维护运营的考验。当享受着电力带来的光明、温暖和便利的时候,我们可能想不到,在这根电线的另外一头,一直有一群人在为我们付出。张黎明这位蓝领工匠只是其中的一位。从抢修到创新,从管理到服务,他的每一个行动,每一次出发,都点亮了万家,也温暖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