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8 乡土中国农村系列调查:一场特殊的比赛

《焦点访谈》 20180528 乡土中国农村系列调查:一场特殊的比赛

说起咖啡,很多人会想到的是一个“洋”字。因为咖啡是一种舶来品,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知名咖啡品牌也来自国外。但是您可能不知道,其实中国也产咖啡,在云南的一些山区,可以看到大片的咖啡园,这里不少农民以种植咖啡为生,当地政府也把发展咖啡产业当做带动农民致富的目标。

前不久,记者来到云南保山潞江坝,正好赶上了一场世界级咖啡比赛。

云南保山潞江镇位于云南西部山区,这里群山环绕、地处偏远。不久前,这里热热闹闹像过节一样,一场比赛正在举行。

很多人都想不到,在这偏远山区举行的竟然是一场咖啡专业级的竞赛,手冲咖啡、咖啡杯测,这些比赛形式,都是世界大赛的内容。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参赛的大多数人都是当地农民。为什么在这偏远大山里,会有这样的咖啡专业竞赛呢?当地人告诉记者,1951年,外国的传教士来到这里后,因为爱喝咖啡,就把咖啡也带到了这里。

怒江两岸,高山峡谷,独特的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非常适合咖啡种植。百余年前,咖啡被引种到我国云南,而大面积种植,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儿。

咖啡是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仅潞江坝新寨村,就有上万亩的咖啡,几乎家家都在种植。这次参赛的咖啡豆由咖农和本地企业选送,为公平起见,参赛的83份咖啡豆没有姓名只有编号,再经过统一烘焙,最后由获得国内外认证的咖啡品质鉴定师进行杯测、评比。有意思的是,主办方还从国外专门选购了几款世界顶级精品咖啡豆,悄悄混在参赛咖啡里,一同参与竞争,不过在严格保密状态下,无论参赛者还是咖啡鉴定师对此都不知情。这场比拼究竟结果如何,一切都要等比赛结束才能见分晓。那么,主办方为什么要组织这样的比赛呢?

咖农邵恩泽虽然生活在这偏远大山里,可是他最关心的,却是远隔重洋的纽约咖啡交易中心的国际期货价格。

记者来到保山的时候,国际咖啡生豆期货价几乎是历年来最低的,邵恩泽心情不是很好。

记者与邵恩泽一起算了一笔账。他家的咖啡亩产1200公斤鲜果,以6:1的比例,可以出200公斤咖啡生豆。如果按照邵恩泽询问到的每公斤13元的价格,一亩咖啡能卖2600元。咖啡鲜果需要人工采摘,每50公斤人工费70元,自己投工投劳不算,每亩也要花费1600元左右;有机肥、农药、杀虫灯等投入,需要400元,总计2000元成本,平均每亩收益也就600元左右。咖农的咖啡豆大都卖给了当地的咖啡贸易公司,他们一般都是按照国际市场的期货价收购。

云南咖啡没有世界知名的品牌,又缺乏真正有实力的大企业,当地产的咖啡豆大多作为原料供应给外商,价格也受制于人。咖农和企业都做得很辛苦,但是利润却很微薄。要改变现状,只有打造品牌,推出精品,提高竞争力。那么本地产的咖啡豆品质究竟如何?是否具备打造精品的潜力呢?为了寻找答案,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组织了这次咖啡大赛,希望咖农通过这样的比赛长见识、找差距。

参赛选手们急切等待着比赛结果,而主办者们还有一份不为人知的期待,那就是本地咖啡豆和世界精品直接比拼的结果到底如何?这次咖啡比赛的评委,不仅有国内一流专家,还有来自日本、韩国等地具有国际认证资质的鉴定师。

一杯冲泡好的咖啡,在普通人口中,可能味道都差不多,而在专业鉴定师品鉴下,存在的问题就立即显现出来。

那么,咖农们送来的部分参赛咖啡豆出了什么问题?

记者来到保山的时候,正值咖啡果开始成熟,进入采摘季节。

先看看采摘的环节。王永雷承包了30亩地,是种植咖啡的专业户。每到收获季节,他都要雇请本村的村民来帮助采摘。

村民们采摘的鲜果,并没有严格分拣,不成熟的果实大概占了三成。鉴定师品出咖啡豆中的苦涩、生涩的味道,问题就出在采摘这个环节。

没有经过严格分拣的咖啡豆,好坏混杂,只能按照统货出售,价格自然上不去。

再来看看咖啡鲜果的加工过程。王永雷的30亩咖啡,年产鲜果36000公斤,都是在自家的庭院里加工的。脱皮、浸泡、发酵、水洗、晾晒,都是父辈传下来的做法。其中浸泡发酵是为了去除果皮残留,时间长短全凭自己主观判断,短了,弄不干净,长了,就会有发霉的气味。

农家庭院,鸡笼猪舍都有,各种味道难免混杂,在这样的环境里晾晒的咖啡,就会有异味,而直接晾晒在地上,更容易串味,也不干净。

张定跃是张贡村村民,在他家的庭院,也晾晒着统货。张定跃在一家台湾老板的咖啡加工厂打过几年工,学了不少加工制作方法。这一次张定跃报名参加了比赛,从采摘到晾晒,整个过程都做得非常精细,但只做了十几公斤。

现在在保山,不少人已经意识到,要想改变现状,就要做精品咖啡。要做精品咖啡,咖农必须改进技术改善工艺,付出更多的劳动,那么这样的付出是否能有回报呢?谢显文也是新寨村的咖农,不过他敢想敢做,在新寨村有一家自己的精品咖啡加工厂,引进了进口烘焙设备,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每年需收购1000多吨精品咖啡豆。

去年谢显文拿着自己的精品咖啡远赴美国参加展销,还与加拿大客商签订了供货合同,两个品种,一个卖到了每公斤168元,另一个也卖到了60元,远远高于目前的市场价。现在最让他操心的就是如何把控产品品质,千家豆万家豆,品质的一致性就不好掌握,质量参差不齐。

谢显文的加拿大订单,价格已经是市场价的几倍甚至十倍以上,虽然量还很小,总计不到1000公斤,却已经让他尝到了甜头,看准了方向。好的产品,不愁有好的市场。

决赛这一天,远近十里八乡的企业主、咖农几乎都到了现场。张定跃很早就来了,他对自己很有信心。

张定跃参赛的咖啡豆,从83个参赛样品中突围,进入决赛。

比赛结果揭晓的时刻终于到了。有15款咖啡豆进入决赛,主办方安排的几款国外精品咖啡豆,有两款进入了决赛,一款排名第一,一款排名第九。本地咖农或企业选送的13款咖啡豆进入了决赛,获得第二名的本地咖啡豆与第一名原产地埃塞俄比亚的精品咖啡豆,仅差0.39分。

张定跃的咖啡豆取得了81.71分的成绩,排名15。

这一次评比,国内外鉴定师使用的打分标准,都是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计分的。经过国际级的专业鉴定,本地咖啡豆有70%都达到80分以上。80分,对于咖啡豆来说,已经进入国际公认的精品行列。

其实和其他的农产品一样,种咖啡要想多赚钱,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手段,就要走优质精品之路。正如宝山这场咖啡大赛带给我们的启示:我国的咖啡品种和品质都不差,差就差在种植加工的技术和现代化的经营模式,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开拓思路,多想办法、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支持,引导咖农转变传统观念,改进生产方式,全力打造精品。各项措施到位,才能让农民靠咖啡过上更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