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2 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

《焦点访谈》 20180802 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说到爱国奋斗,大家可能马上会想到钱学森、邓稼先等“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在新中国刚成立,中国科技毫无基础的时候,很多像他们这样的科技工作者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突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开展科学研究,“干惊天动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们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什么是“爱国奋斗”,为后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新一代的知识分子也正在用克难攻坚、自主创新来完成新的使命。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几位。

1964年初,年仅31岁的中科院地质所助理研究员欧阳自远,踏上了开往西北茫茫戈壁的火车,此行,是为了一个绝密任务。

当时的中国,自主研制的原子弹已经基本组装成功,即将完成第一次地面爆炸试验。但是,关于地下核试验,既没有找到合适的试验地点,也不清楚该如何试验,更没有人研究过试验可能造成的后果,同时,还面临着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困难重重,与当年原子弹研究初期遇到的情况一模一样。

接到任务的第一步,就是选址。什么样的地方能够承载得了核武器巨大的爆炸威力,同时不会崩塌呢?欧阳自远他们也没有明确的概念,只能靠不断地排除、验证来寻找。

南山最终成为我国地下核试验基地。然而,这座山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山石成分是石灰石,一旦核爆炸,高温会将石灰石融化成熟石灰,地下水会随着爆炸产生的裂缝渗透出去,放射性物质也会跟随泄漏,将会造成巨大的核污染。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国外有方法,可是对我们全面封锁。

这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多学科交叉的巨大工程,不同领域的老一辈科学家们都纷纷伸出了援手,力学专家郭永怀亲自动手通过力学模型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欧阳自远是解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一毕业就投入到了国家的建设中。和他不同,郭永怀是在国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转身投入到新中国的怀抱。上世纪50年代,像郭永怀这样的知识分子还有很多。

1956年,郭永怀放弃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授职位,历经曲折,辗转回国,投身到新中国的学科建设当中。中国的核武器计划实施后,他又承担起了核武器的研制工作。然而,就在第一颗氢弹爆炸后不久,郭永怀因为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当人们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和警卫员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

经过一次一次的实验,欧阳自远他们终于找到了解决难题的办法。

1969年9月,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一年后,当欧阳自远他们再次进入当时的核爆室时,欣喜地发现,所有的景象都如同预估的那样,没有任何泄漏。

如今,84岁高龄的欧阳自远仍在从事科研工作,他的视线早已从地球转到了遥远的太空,他曾担任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迈出了新的一步。

至诚报国,这样的情怀不仅仅体现在老一辈知识分子身上,当代许多年轻知识分子同样也有这样的抱负。新时代,面对同样的核心技术封锁的挑战,当代的知识分子们把报国热情转化为奋斗的激情。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西郊的科学岛,因为岛上坐落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而得名。2009年开始,8位哈佛博士后陆续从海外归来,在这个小岛上安家落户,潜心科研。

王俊峰是几位哈佛博士后中第一个回国的。2009年,当他听说中国也要建设强磁场科学大装置,感到非常振奋。

依托强磁场科学中心先进的科学装置,几年的时间,王俊峰带领研究团队发表了多篇科学论文,其中有两篇发表在世界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及其子刊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王俊峰在科学岛上的事业不断开拓,也吸引了他以前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一起工作的同事和朋友。

他们的学识,再加上国家在科研上的大力投入,如今已经取得了不少前沿成果。这8个博士后就像8颗种子,已经吸引了几十位海归科学家来到科学岛上投身生命科学的研究。他们不计名利,一腔热血,只想为祖国的科学创新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爱国之志,中华魂魄;奋斗之行,时代强音。爱国从来都是具体的、实践的,需要用热血挥就、用奋斗书写。今天,我国科技事业已经取得了诸多亮眼的成就,但是,必须承认,我国在很多领域还处在跟跑地位,有的关键技术经常被“卡脖子”。这就更需要知识分子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不辱时代使命,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也在时代的洪流中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