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6 田间玩转高科技

《焦点访谈》 20190526 田间玩转高科技

春耕、夏收、秋种、冬播,一年四季,不同时节田里的农活儿也不太一样。目前,冬小麦丰收在望,而在东北,前不久刚刚完成春耕,稻田里的秧苗孕育着希望。这些年,科技在发展,各种智能装备、生物科技层出不穷。田里的农活儿,科技能不能帮上忙呢?

5月中旬正是黑龙江水稻插秧的黄金时节,抓住时机完成插秧,可以保证高质高产。不过,建三江红卫农场的种植户陈玉柱,却显得不慌不忙。他没有急着插秧,而是开着空的插秧机在农田转了一圈。他告诉记者:“我去定点去了。我把点全部定完之后,这个田块的数据就进入电脑了,就能实现无人驾驶了。”

陈玉柱用来定点的仪器,依靠北斗导航系统进行定位,驾驶过程中,陈玉柱标记了地块的四个角。他说:“这个蓝点是咱们机器的位置,一会儿我把机器调整到这个起始点这个位置上,然后我点执行,它就可以实现自主插秧了,我只负责在后面加苗看苗就可以了。”

陈玉柱的新机器,刚买了一个月。当时,农场引进新机具新技术,第一次听说“智能导航自动驾驶”,陈玉柱有些好奇,但也有点犯嘀咕。

陈玉柱家种着300多亩土地,每年插秧期都面临着雇人难、雇人贵的问题,他也很想看看这个新技术能不能帮点忙。

现场的演练示范很快让陈玉柱对无人驾驶产生了兴趣。虽说感兴趣,但这个机器比其他机型要贵一些,这也让陈玉柱有点头疼:带无人驾驶功能的插秧机售价是16万元,不带无人驾驶功能的是13万元。

不过,陈玉柱了解到,标价虽高,实际到手并不需要这么多钱。国家有农机购置补贴,根据《2018—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会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和补贴资金规模,对补贴范围内的机具进行补贴。

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红卫农场场长王凤龙介绍,无人驾驶插秧机国家补贴是5.8万元多,农场每台补贴两万元,厂家和经销商每台让利1万元,到种植户的手中,每台是7.3万元左右,种植户能够接受。

国家通过补贴也推动了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这台无人驾驶插秧机的补贴力度比普通插秧机要大,因此,到手的价格并不比常规机器高,就这样,陈玉柱把智能导航无人驾驶插秧机开回了家。

陈玉柱说:”我这300多亩地,每年插秧都得在11天,每年传统是5个人,一个人500块钱,驾驶员这块就得(省)5500块钱。”

雇驾驶员的费用节省下来了,同时,这台机器提高了效率,工期缩短,其他工种的人工费也省了下来,这300多亩地总共节约人工费13500元左右。另外,陈玉柱还发现,他一直担心的能不能插直的问题,自动驾驶也比之前用人工干得要好。

丰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王锐说,智能导航无人驾驶插秧机用了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定位精度能够达到2.5厘米。

陈玉柱今年插秧全是用的无人驾驶插秧机,不过,像陈玉柱这样的种植户,在他所在的红卫农场中占到的比例也仅有不到百分之三,很多农户还是有所顾虑。

农机具应用北斗导航系统对4G信号有较高要求,一方面,通信部门正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以配合新技术应用于农业机具,同时,针对目前的问题,插秧机公司为用户免费提供临时基站来增强信号,保障机器的使用效果,并安排了大量厂家的维修保障人员活跃在田间地头。

除了无人驾驶插秧机,今年,在黑龙江三江平原,使用无人机进行水稻航播,实现了大面积成行播种。无人驾驶整地机、无人驾驶植保机也活跃在田间。在吉林松原,无人驾驶的免耕播种机省时省力。在新疆,机械化移栽番茄,又快又好。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王甲云表示:“全国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67%。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先进技术必然会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不断应用到农机装备上来。农机智能装备能够最大限度节约人工成本,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效率,它的功能更加强大,能够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农业机械化正在向着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这些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成本,而一些绿色防控技术,则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以往,大棚种植西红柿往往是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激素,来促进西红柿坐果和果实膨大。遇上病虫害,更是离不开农药。大棚番茄常见的害虫是白粉虱,一旦发生,蔓延快,很难杀灭,农药残留难以避免。

河北衡水饶阳县吾固村是当地的蔬果之乡。刘志峰是吾固村的菜农,以往种植西红柿,和别人一样,杀虫靠农药,坐果靠激素蘸花,有时候掌握不好浓度,还常常长出畸形果,卖不上价钱。

王玉波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生防中心主任,他们的工作就是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他介绍,在大棚西红柿里面没有虫媒为它授粉,所以筛选的是在大棚里面授粉效率比较高的熊蜂来为作物授粉。而针对害虫白粉虱,他们也培育了专门的防控蜂种。

技术不再是难题,困难的是如何推广。吾固村成为他们的技术示范点。

起初,村民刘志峰和同村菜农们都有点信不过。刘志峰说:“怕这个蜂不能使。我还得用点激素,用点激素我掺着用,后来村里找来了,说你不用用这激素,我逐渐就不使激素了。”

用了几年,刘志峰也从最初的不信任到现在的不停叫好。今年,熊蜂不是免费提供了,需要购买,200元一箱,刘志峰非常积极地报了名。

熊蜂授粉提升了产量,同时还改善了口感,这就给刘志峰带来了更多的商机,他打通了直接给超市供货的渠道,价格也卖了上去。

虽然使用了生物防治的农产品品质更好,但是,由于成本高,价格也相对较高,市场空间还是有限,对很多菜农来说,使用了熊蜂授粉,并不都能够像刘志峰这样有这么好的销路。另外,绿色防控技术的使用,和农药激素比起来,技术复杂一些,也对使用的农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市场空间有限,用起来也不像农药那么简单,这都导致了这么多年来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存在局限。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员赵中华说:“从2013年我们项目开始以后,我们引导农民把它作为一个授粉的手段在用,到去年年底,我们大概有2000多万亩。整个蔬菜果树,大概是有近10亿亩这样的面积,其中比较突出的,大概也得有两三亿亩,这个2000万亩就是很少很少的一个比例了。”

而由于用户发展较慢,提供这项技术产品的企业,也一直面临不小的挑战。

针对目前的情况,农业专家表示,除了引导消费市场、做好新技术示范,同时也可以通过政策支持来吸引更多的专业种植者使用新技术。

赵中华说:“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领农民一起去把这个事情做大。用户群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生产成本自然会下降。作为一个新的技术,作为生产方,可能要给它一些支持,让它建厂,搞繁殖,搞技术的优化。作为用户这一端,使用成本相对比较高,这样给他一定的补贴,刺激他愿意用。用的人多了,可能效果也出来了,这个自然就推广了。”

我们常常说“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田间地头。新技术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让农民们节约了成本,增加了效益,也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让我们的餐桌更加绿色。农业的供给侧改革,少不了科技的助力,而科技的力量也将改变大江南北各地传统的农业作业方式。怎样更好借助科技的力量,释放农业生产中的潜力和活力,怎样创造一个更有利于新科技应用推广的环境,值得我们进一步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