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9 驻村第一书记 我们村的新“当家人”

《焦点访谈》 20190919 驻村第一书记 我们村的新“当家人”

甘肃省最东面的合水县有一个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王昌寺村,一直以来村民们都以种植玉米为生,广种薄收,还要看年景,日子过得很艰难。为了讨生活,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2015年的那个夏天,村里来了一位驻村第一书记,他不仅誓言要带着全村人一起脱贫致富,而且还想要改变村里的陈规陋习。可是在不少村民眼中,他只是一个“外人”,可能呆不了几天就会走。他能服这村里的水土,接上这村里的地气,改变村里人的想法,帮助王昌寺村脱贫摘帽吗?

驻村第一书记王大勇第三次召集村民讨论村规民约,鉴于前两次讨论都不欢而散,这一次他把乡党委赵书记也请来坐镇,可没想到上来就是个大冷场。

到了村里后王大勇发现,村民们办红白喜事攀比心理重,很多人家借钱也要摆排场,这使得原本就在贫困线上过活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因此王大勇决定给王昌寺村制定村规民约,遏制住这种不良的风气。

虽说大家觉得这是个好事,能减轻负担,但是因为村规民约中对于红白喜事从简操办做了明确的规定,比如结婚的礼金规定为50元,喜宴上的烟10元、酒20元,酒席标准每桌不超过280元等等,村民们觉得,礼金50元,这规定有点不太现实。礼尚往来,别人给自己100元,就不能给人家99元。

讨论了半天,最终还是没有结果,无奈之下,王大勇只好宣布散会。

开了三次会都没把这事议成,王大勇多少有些沮丧。但比起他刚到村里的时候,这都不算什么。

王大勇说:“2015年7月15号,县委组织部选派我来到王昌寺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那天,我非常高兴,到农村去工作充满着信心。结果来到王昌寺村,看到房子非常陈旧,感觉到我的激情突然就没有了。”

之前一直生活在县城的王大勇对农村的生活并不熟悉,更别提工作经验了。而王昌寺村的乡亲们也嘀咕,这个连地里是啥菜都认不全的县城人,来这村里到底是图啥。

村民不信任他,但是村干部还指望他能带着大家把这日子过出点奔头。

合水县的王昌寺村在甘肃省的最东部,全村454户,将近一半是贫困户。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就靠种植玉米,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收入微薄。

王大勇了解了村里的情况后发现,这里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6%,而且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为啥有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产业却发展不起来呢?

王昌寺村党支部书记杨平洲认为,最难解决的是人的思想问题。

要想转变村民们的思想,首先要取得乡亲们的信任。刚到村里人都认不全,别说做工作了,于是王大勇最先做的就是走村串户到每家了解情况,同时还给村里的贫困户拍了照片,把家庭情况做了记录,建立了一个小档案。

这期间王大勇一边向两个帮扶单位争取资金,把村部进行了重新翻修,给村里装上了路灯。另外通过了解贫困户的情况,帮助几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争取了助学贷款。通过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实事,慢慢地乡亲们原先眼中的外人变成了自己人。

王大勇说,驻村之前他想的是来了王昌寺村,怎么也要干点大事,可真正到村里工作以后才发现,这跟他想的不太一样,不管干任何事都要从小事情做起。

实际上在村民们看来,王大勇心里的小事却是他们家家的大事。就这样在王大勇的带动下,村里的大部分土地通过流转种起了高原夏菜,同时还依据地理优势建起了生态谷,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

当村里的面貌刚刚有了起色,王大勇两年的驻村任期却要结束了。

王大勇觉得,工作刚打开突破口,好多事情都答应群众了,就这么走了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得这个村脱贫了他才能走。

截至2018年底,王昌寺村实现稳定脱贫186户,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37%。

2018年年底,王昌寺村整村脱贫出列,王大勇的爱人想,这次他肯定要回来了。

而王大勇觉得,王昌寺村刚刚脱贫,各方面还比较脆弱,禁不起折腾。

最终王大勇还是选择继续留在王昌寺村,而他的妻子默默扛起了家里的一切。

在村里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四年,谈起当年为啥一次次留下来,王大勇说出了他的心里话:“人的观念一定要改变过来,改变不过来还是有问题,虽然脱贫了,但还是有一定风险存在。”

王大勇说如今村里环境改变了,村民手里也有了钱。但他最不放心的就是群众的观念跟不上,制定村规民约的目的也是想从制度上对过往的陋习做个彻底改变。

尽管开会讨论村规民约时大家意见不统一,但是村民们悄然发生的变化却是对这位第一书记的认可。

在王昌寺村的这些年,王大勇说他和这个村子的命运紧紧拴在了一起,即使有一天离开了这里,心也会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