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 20170423 把医疗服务延伸到患者家里
家庭医生,人人期盼,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也顺应期待,被列为今年深化医改10项重点任务之一。按照改革的时间表,到今年年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会扩大到全国85%以上的地市,六成以上老年人口、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都将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但是在改革的推进过程当中,也遇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治手段有限和处方权限等实际的问题。为了让这项制度更便捷、更完善,上海市有针对性地推出了家庭医生升级版的试点工作。
上海崇明区的陈玉芳20多年前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一犯病就浑身疼痛。类风湿关节炎这种病不能根治,目前只能通过用药缓解病症,控制病情需要长期服药。陈玉芳家住上海远郊区,周围没有大医院,她吃的一种名为“纷乐”的药,曾经有十多年的时间,只有到上海市区的大医院里才能买到。为了给她买药,老伴每个月都要往大医院去,早早地排队挂号、开方、买药。
最近几年,崇明区中心医院终于能配到这种药了,但是陈玉芳家到崇明区中心医院配一次药也得花上大半天的时间。老伴年纪越来越大,这样的奔波劳累让他有些吃不消了。什么时候能不再为买药操劳呢?今年年初,情况有了改观。
20分钟拿到药,陈玉芳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周晓明作为陈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在今年年初跟陈玉芳家签约,成为了她的家庭医生。利用家庭医生的延伸处方,陈玉芳就可以在家门口看病取药了。
像陈玉芳这种60岁以上,确诊病情后需要定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是上海本轮“家庭医生2.0版”试点的优先服务人群。原来社区医院不能开的药,通过这个医疗的信息化平台,把社区医院和三级医院连为一体,家庭医生开出延伸处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配到,不仅如此,家庭医生还能开一到两个月的长处方,报销比例也要比在三级医院高。
这是李锋老人家里的一个账本,上面详细记录着这些年来他和老伴两个人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的药品名称和价格。
从2015年底上海“家庭医生2.0版”开始试点后,截止到今年4月份,全市开具延伸处方超过28万张。
上海“家庭医生2.0版”推出的“1+1+1”签约服务组合,这里面的三个一就是居民在与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可以再选一家区级和一家市级三级医院签约,签哪一家医院完全自愿。签约后的居民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有序就医。
家住上海长宁区的张雪妹前段时间突然胸口疼痛,浑身不舒服,由于中心城区医疗资源丰富,张雪妹起先并没有先去找自己的家庭医生,而是去大医院挂了心脏科和神经科等专科。转来转去找不到病因,张雪妹才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了家庭医生。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的疾病,也是上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里专门针对老年人设计的一项内容,所以陶医生很快判断张雪妹的病情有极大的可能跟骨质疏松有关,他通过家庭医生的预约门诊帮病人约上了华东医院的骨质疏松科。
华东医院具备老年慢性病的学科特色和特长,长宁区社区医院跟它结为联合体后,家庭医生可以从这里获得技术支撑和联动服务。与三级医院实行联动,组建医疗联合体,是上海家庭医生制度的一个特色。经过对症治疗,张雪妹因骨质疏松引发的胸痛症状在一两周后就消失了。
除了慢性病人,小病都往大医院跑也是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的主要原因。上海“家庭医生2.0版”试点一年多,有序就医的分级诊疗体系初步显现。病人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推动三级医院重新明确自己的功能定位。
如何提高基层医院的实力,使它跟三级医院能有效衔接,让病人安心放心地到基层医院首诊呢?
让基层强,不仅需要家庭医生本身有强烈意愿,还得借助大医院的帮扶和支持。上海市推行的“1+1+1”签约组合,就是把二三级医院的技术力量向下延伸,跟基层结合,使基层服务能力提升。为此,上海已经有计划、按标准培养了一支6000多人的全科医生队伍。
三级医院通过派遣专家与家庭医生结对培训学习,现场指导,为家庭医生提供强大的后盾支持。
家庭医生制度的顺利推行,也离不开家庭医生职业认同感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不少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建立了以家庭医生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同时按照签约服务的居民数量,家庭医生获得一定的签约服务费,从而提高家庭医生的待遇。
签约后陈玉芳的慢性病得到家庭医生的定期随访,指导她对疾病进行控制,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处得像朋友一样。
经过几年的试行,家庭医生已经成为整个上海医疗服务体系当中一个最基础、最关键性的岗位,上海建立了覆盖所有签约居民的社区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应用大数据把病人、社区医院和三级医院连在一起,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有效的医疗数据资源。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也为家庭医生的推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家庭医生制度实施几年来,上海已经有1000多万人拥有了家庭医生服务。而在家庭医生制度基础上实施的“1+1+1”的签约模式,就是俗称的“2.0版”也成效显著。从2015年年底到今年一季度,签约居民已经超过160万,覆盖了上海90%的社区。这种模式,使家庭医生既成为健康的“守门人”,同时也成为就诊的“引路人”;既能让大家看上病看好病,还能更加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可谓双赢。上海的探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希望未来每个家庭都能有一位签约医生,您生病了,可以先问问身边这位专业亲切的熟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