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6 科研生根 成果落地

《焦点访谈》 20171116 科研生根 成果落地

多年来,产学研如何紧密结合一直是困扰科技界和企业界的问题。一方面,科研院所拥有科研实力,却和市场不接轨,常常不清楚市场需求,很多科研成果因为无法转化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企业活跃在市场中,需要创新成果,却缺乏科研实力。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怎样通过机制改革,打通科研成果从研发到市场的通道,我们来看一看西安光机所是怎么做的。

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研究所之一,研究领域包括基础光学、空间光学、光电工程等,一直承担相关领域的国家重大项目。但对于西光所来说,他们也在探讨如何让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走向市场、服务社会。

几十年来,西安光机所积累了很多科研成果,包括很多领域顶尖的技术。但是,前些年,很多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开发、推广,更谈不上为社会所用。

能不能让更多科研成果为社会所用?西安光机所产业处开始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不过,当时在产业处负责这项工作的曹慧涛发现,科研成果转化,不是简单把科研成果给企业那么简单。

曹慧涛现任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西科控股董事长,中科创星联席CEO,他告诉记者:“企业研发实力和研发能力都比较弱,很难把研究院所和高校的科研成果,这些半成品的科研成果拿过去直接消化、去应用。”

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虽然科技水平高,但面对这么高科技的技术,企业很难接过去。怎么办?

“我们最应该做的首先是拆掉西安光机所的围墙,把西光所的围墙尤其是思想上的围墙拆掉之后,我们鼓励研究所的这些科学家、科研人员他们走出这个围墙,去和市场结合,去和社会结合去创业,我们投资它,孵化它,服务它,支持它(企业)。”曹慧涛说。

张文松曾经是西安光机所的研究人员,任光纤传感组课题负责人。他就是在西安光机所的推动下,走出了研究所的围墙。现在的张文松,已经是一家企业的创始人,手里有了拳头产品。

前不久,张文松创业团队开发的变压器绕组光纤温控仪在陕西地方电力商南富水110千伏变电站顺利完成调试。

这项具有突破性的产品,是张文松依托在西光所的科研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而逐步形成的。

张文松说:“这30多项关键技术,有一半是来自于我们早期在光机所做科研时积累下的成果,另外一半是我们公司结合用户的需求,开发出这么一个完整的产品。”

把科研人员推出研究所,这样的事,西安光机所没少做。曹慧涛介绍,他们有1100人的科研队伍,截至目前,大概有30多个创业团队,西安光机所投资孵化,鼓励他们去创业了。

拆除围墙让科研人员走向市场破除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障碍,但是,人才都去创业了,那研究所的研究还怎么搞?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对此,西安光机所也有着独特的方法。

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所长赵卫说:“如果你老吸引和培养,人不出去,那不是饱和了吗?所以说走了一批人我们可以通过培养人才、吸引人才,更加有创新活力,促进我们研究所的发展。”

刘兴胜从事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研究,之前一直在美国工作,而我国恰恰在这方面的学科发展不足。西安光机所希望能够把刘兴胜吸引过来。

刘兴胜虽然也想回国,但他感兴趣的是做产业,而不仅仅是到研究所进行研究。最终西安光机所在产学研融合方面的全新理念成为了吸引人才的关键。

一拍即合,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领军人才刘兴胜被吸引回来,成为西安光机所的一员。人才流动的障碍被破除了,同时他的企业也办起来了,但是这样的企业和西安光机所是什么关系?西安光机所是事业单位,那企业的属性如何界定?研究所要不要掌握足够的股份,对公司进行控股,保证企业属于西光所?如何更好地处理两者的关系,也是西光所要面临的问题。

刘兴胜说:“我认为炬光走到今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不控股只参股,从我的激励机制上来讲,从我们招聘的人才上来讲,没有任何束缚的,这完全是一个企业行为,因为这就是市场化运作,企业不是养老的地方,多贡献多得。”

“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参股不控股”,企业获得充分的自主性。行政力量不是指挥棒,市场规律发挥最大作用。刘兴胜所创办的炬光科技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

就这样,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发展壮大的障碍也被破除了。到目前为止,西安光机所已经孵化了超过200家高技术含量的“硬科技”企业,西安光机所都秉承参股不控股的原则,给创新最大的空间。

“从2012年我们的750万国有资产拿出来,成立了西科控股这个资产管理公司,到今天我们已经将近9个多亿的资产,5年时间我们百倍国有资产的增值,这个是很难得的。不是说看起来控制它就是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真正的国有资产你要怎么样维护?是要让它有创新的动力和活力,让它这个事儿做成了,把这个企业做成了,就是把蛋糕做大的这个道理。”曹慧涛说。

只把自己的科研人员推出去办企业,显然也不够,一个研究所的能力毕竟有限,人员也有限。能不能搭建平台,帮助更多的企业,借助西安光机所的研究平台,把产学研融合之路发展壮大起来?

赵卫说:“我们开放办所,开放办所含义是什么?很重要一点,如何把这个研究所做成开放的平台,我们所有的科技资源都可以去共享,都可以去利用它,所有有才华的人有想法都可以到平台来做科研,想创办企业想进行成果转化的,它需要利用我们的仪器设备,同样可以到这个平台上来进行。”

2015年,西安光机所链接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等机构,成立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研究院。依托研究优势,建立专门的实验平台和研究平台,吸引企业,孵化企业。

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的仪器厂房,共享给入住的企业做实验、进行产业化生产。耶鲁大学的陈辰和他的创业团队,就是被这里的德国爱思强公司的MOCVD系统吸引,正在逐步把公司从美国转到国内来做。

西安赛富乐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辰说:“这边正好有一个半导体的孵化基地,有非常多适合我们的设备,所以我们从2016年底就回来考察,谈具体落地的情况。在今年5月份的时候,正式入住了西安先导院。”

而在入住过程中,不仅仅是有好的仪器,公司从头到尾的细枝末节,都得到孵化平台的支持。

西安赛富乐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助理曹泽亮说:“公司的注册,很多财务和税务相关的问题,也是先导院这边的财税部门在帮助我们,后续招人,也是他们帮我们完成了招聘工作。”

入住以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们已经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块四英寸半极性氮化镓衬底,比之前他们预计的两年多的时间提前了不少。

目前,西安光机所已经形成了“研究所+孵化器+天使基金+创业培训”的创新生态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和培养凝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院研究员王胜光表示:“突破了过去研究所一个组织边界的问题,现在社会上的人,国际上的人都可以过来到我这里来做,来创业。所谓的创业是以创新为导向,西安光机所所有的这些科技资源,研发实力,这些教授、院士的智慧都可以为他们提供支撑和指导。”

在科研成果转化难的背后,是一堵堵体制机制的无形围墙,围墙隔开了市场,隔开了企业,也隔开了人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就得拆除围墙,破除障碍,建立产学研融合的生态体系。而破墙,首先要破的是理念上多年来固有的墙,拆除围墙、创新思路、尊重规律,给科研人才成长打造更好的平台,也给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更顺的通道,这样,创新成果才能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释放出科技蕴藏的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