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9 润物细无声 讲好思政课

《焦点访谈》 20180109 润物细无声 讲好思政课

在一些人的想像里,大学里的思想政治课往往是形式刻板、气氛沉闷,学生们没精打采,老师们也苦恼不已。但现在很多高校的思政课,可能会推翻您的印象。比如,有这样一组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在一次对3万名学生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中,有86.6%的学生表示喜欢上思政课,有91.3%的学生,认为思政课让他感到很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甚至有些高校的思政课还出现了一座难求的情况。这是怎么做到的?现在的思政课到底是个什么样呢?

现在,上海市的很多高校,思政课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备受学生期待。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今天的主题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和其他学校思政课不同的是,这门课是老师用中英文双语来教学的。

“就像系扣子一样,第一颗扣错了的话,接下来都有可能会乱,所以第一颗扣子是什么?对,就是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在课堂上,上海外国语大学思政课教师徐大慰给学生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如何看待青年、如何鼓励青年。为了加强这些外语专业同学的理解,徐大慰还提出了一些名词,让同学们来翻译。

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在专业上有所建树,还要有很高的外语水平,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担任思政课教师的几乎都具有留学美国、欧洲的经历,徐大慰说,触动她回国担任思政教师的就是她在挪威的留学经历。

徐大慰对记者说:“十多年前我去挪威留学的时候,当时是刚刚大学毕业,所以对我们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包括对我们的政治制度道路都没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但是挪威人对我们(国家)感兴趣得不得了,问东问西,看我一个中国小姑娘,结果我答不出来,觉得特别惭愧。从挪威回来之后,我就去读了一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学博士,这其实就是一个缘起。我说我要了解祖国优秀灿烂的历史文化,了解我们的传统,我要代代相传,所以就做了这样一个能够传下去的一个大学老师。”

徐大慰的经历也正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进行双语思政课创新改革的原因之一,从2014年3月开始,上海外国语大学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专业教学相结合,破解了长期以来存在的专业课和思政课“两张皮”的现象。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鸣歧说:“外语教学和思政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各说各的,现在大量的学生,国际化有余本土化不足。我们培养的人才,怎么能够站在国家的角度?你要有国家的情怀,更要体现对国家的这种担当,能够成为一个中外文化使者。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提出把外语教学和思政教学结合起来。”

同样受到学生欢迎的还有复旦大学的思政课。最近,复旦大学思政课教师陈果讲课的视频在网络上热传。陈果在课上的很多话语温暖人心,充满了正能量,很多学生说,她是一位能够给学生思想启迪、慰藉心灵的教师。

陈果说:“得真正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当下的困惑,了解他们当下的问题,了解他们的快乐和悲伤。其实跟学生保持平视,去了解他们的内心,然后在课堂当中去创造能够打开心扉的思政课,这是我的一个目标。”

构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知识与学生的需求联系在一起,这是复旦大学思政课的目标。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外,在本科生思政课必修的其他三门课中,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复旦大学的教师们也都下了不少功夫,让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理论知识,还是可以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复旦大学的顾钰明教授说:“我一直有一个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把总书记这些最新的理论发展、理论创造,把这些思想交给同学。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他们现实问题,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否则你讲马克思主义太抽象了。”

教学创新的核心是人才,是师资。为了提升课程质量,复旦大学广纳人才,近50位思政课教师分别来自于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绝大部分都有博士学位,打造了一支业内闻名、学生推崇的思政课博士团教师队伍。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雅华说:“我们感觉思政课是政治理论课,需要以强大的学科为背景,需要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支撑,才能够把政治理论课讲深、讲透。”

那么,如何打破过去人们印象当中思政课刻板的印象,让更多的教师能够有教学积极性,把真正优秀的教师留在思政课课堂上呢?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书记虞丽娟告诉记者:“我们形成了十大专项行动计划,预计投入5.6个亿,经费支持力度肯定要加大,队伍建设培养力度肯定要加大。” 

而之所以这样下大力气改革,目的就是让学校回归到立德树人的本职工作中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将来他们就是中坚力量,所以他的价值观上不认同,将来的贡献度肯定会受影响,所以说大学第一位就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虞丽娟对记者说。

不仅思政课必修课创造了精品课堂,为了让学生更了解中国的历史、政策、国情,一些大学还研发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政选修课。

在上海大学“时代音画”的课堂,一门思政课的选修课正在以演出形式进行着。他们通过一些经典音乐风格的变化来反映时代的变迁,主讲人是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的院长王勇。“通过一个思政课的课堂,向更多人去传达音乐和国家的命运,音乐和时代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络,通过这个环节能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了解在那个时代中发生的一些特殊历史事件。”王勇对记者说。

在这堂两个半小时的“时代音画”课上,除了王勇教授之外,参与授课的还有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音乐学院的不少教师。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陶倩说:“每门课有一个主任课老师,他是项链的基座,请来的专家都是一个一个的珍珠,串在这个项链上面,所以我们叫项链模式。每一个课里面你看为什么热闹,因为有四五个老师在里面,不同人有不同的学科背景,这样综合在一起效果非常好,所以这个项链模式一直是我们改革的特色。”

上海大学创新的“项链模式”打破了各学院、各专业、各部门之间的壁垒,让各专业的教授们联袂为学生授课。

上海大学的“大国方略”是上海主力打造的“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之一,目前,像华东政法大学开设的“法治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的“中国智慧”、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大国工匠”等等都是上海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必修课和选修课,高校思政课的第三个关键环节就是把思想教育融入专业课,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教育部部长助理刘大为认为:“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要把中央的精神、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要让学生们感觉到,是设身处地在指导帮助他们成长。”

通过思政课改革,让思政课变得活跃起来,不仅课上的“抬头率”提升了,对于思政课传授的内容和传递的思想,这些90后、95后,也更加认同。为了提高思政课质量,教育部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在教育部的统一指导和安排下,全国各地的很多高校都进行了思政课的创新尝试。

“为了继续加强思政课建设,落实好十九大精神,我们考虑2018年要实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年工作。特别是通过去年一年的工作,我们总结各地高校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配套政策,让这支队伍有吸引力,有荣誉感,把高校思政课建设再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刘大为说。

思政课的作用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怎样用更生动、更有效的方式把课上好,而不是老师照本宣科,学生爱听不听?这些年来,全国很多高校进行了改进思政课的创新尝试。有句话说得好:“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走近学生心灵,成风化人,这样的思政课才会有意义、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