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 20180124 修复“蓝色海湾”
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形势严峻,近岸海域环境问题突出,面临着种种问题,比如陆源污染严重,滨海湿地面积缩减,自然岸线减少,海岛岛体受损以及生态系统受到威胁等。从2016年起,以“蓝色海湾”为代号,国家开始着力进行海洋生态整治修复工作,以海湾为重点,拓展至海湾毗邻海域和其他受损区域,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那么,这项工程进展如何了呢?
2016年底之前,浙江温州洞头区东岙湾的沙滩很令村民们头痛,村民告诉记者:“那时候造房子大家都是为了方便都是从这里沙、石子挑上去。基本上后来全部都是这样,石头都是凹凸不平的,走路也很难走的。”
不但走路困难,东岙村主任洪求伟还说:“我们的船就不能靠在上面,木船靠在上面就会坏掉,潮水一退就坏掉了。”
此外,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沙滩更是让村民束手无策。不仅如此,以前没有沙子的沙滩,无法阻挡台风袭来时的海浪,也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威胁。
直到2017年初,在中央财政支持和地方财政配套投入下,东岙湾的这片沙滩才开始进行修复。修复好的沙滩美观养眼,让村民的小渔船受到了保护,而沙滩的消浪作用,也让村民不再担心台风的威胁。
国家海洋局生态环境保护司副司长胡松琴告诉记者:“通过对沙滩进行整治修复,一个是恢复岸线原有的消浪、护岸和防灾减灾这些方面的功能;第二个就是使沿海的居民能够拓展他们或者改善他们的亲海空间。”
目前,沙滩的生态功能也已显现。浙江温州市洞头区海洋生态与藻类研究院院长李昌达介绍:“沙滩修复以后,一个是对海水形成一定的过滤作用,使海水变得越来越清了;第二个修复以后沙滩上面一些栖息的生物、贝类多起来了,比如说招潮蟹这些多起来了。”
谈到沙滩修复前后的变化,东岙村两年前就开了民宿的村民们感触颇深,村民说:“沙滩没搞的时候,生意不好。基本上客人过来没什么亮点,吸引不了客人,这样转一圈就走了。”而沙滩修复完成后,村里曾经萧条的个体民宿紧跟着就火了。
洪求伟表示:“现在从沙滩这边搞起来,旅游产业发展很快。把我们这个村的经济各方面都提升了,老百姓大家都是老板了,把自己家里的房子都做成民宿了。”
让大家想不到的是,环境好了,游人多了,就连当地其他临海的集体民宿也应运而生了。2017年12月24日,本是淡季的岩海山居,入住率却达到了85%,很多游客都是带着孩子来的,大人们一起聊着天,惬意十足。孩子们也是三五成群,玩得不亦乐乎。
看到这么多人入住,谁会想到这是一个开业仅半年的民宿。在洞头,一年时间,民宿就从2016年的30多家增加到现在的208家。
专家指出,实际上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大的是人类活动尤其是陆源污染。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松认为:“其实在近岸(海域),陆源物质的排放对海洋造成很大的影响,一个是富营养化的问题,大量的氮和磷等等,排到海里面,另外一个工业的排放还有一个生活污水的排放,但是总的来说,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来的,所以说我们十八大提出来要陆海统筹,管好海的事情,陆上也要管起来。”
有效治理近海污染,陆上污染源的管控是关键。那么,在洞头一下子发展了这么多民宿,会不会加大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呢?
据了解,洞头区2015年给全区农村用户铺设排污管道,严格实施截污纳管,对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2%。针对工业排放,将违规排污的重点污染源企业,关停了一批,拆除了一批,取缔了一批,并集中实施工业区46家企业雨污管网整治,实现所有入园企业规范排污。为了修复生态系统,当地设立了环境和生态建设专户,每年专项工作经费不少于800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地政府提出“不再审批围填海”,打破了向海要地的做法,并且通过启用海上垃圾、废油回收船,筑巢引鸟工程等综合施策,使得近5年的社会旅游综合收入达92.2亿元,年均增长17.1%。
浙江温州市洞头区区委书记王蛟虎表示:“宁愿经济发展慢一点,也要把这个生态保护好。看似好象有点冲突,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通过特色保护以后,旅游可以得到极大发展。我们这几年游客的增长量,每年都20%,我们的经济也没有下来,2016年和2017年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5%以上,从这里面我们悟出一个道理,这条路子是走对了,没走错。”
作为旅游城市的厦门,也尝到了生态保护的甜头,他们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休闲、观光功能的独特海岸绿色植被——红树林。
在厦门最大的红树林湿地,弹涂鱼在泥滩上跳跃,白鹭信步于红树林和潮间带滩涂上,潮涨潮落,宛如一幅美丽的海岸风景画。
曾经的这里,并非这般光鲜亮丽。下潭尾位于厦门市环东海域东北角,是海水和淡水交汇的地方,非常适合红树林植物的生长。这里曾经是滩涂养殖区域,厦门市开展环东海域整治后,养殖陆续退出,但出现了一些回潮养殖的问题,下潭尾一带的天然红树林曾大面积消失。
下潭尾滨海湿地保护修复项目计划分三期推进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完成了回潮养殖清退和滩面整理,开辟出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沿岸和人工滩涂,并种植红树林约46公顷。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由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泥滩上的红树科植物,与其周围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功能统一体。作为全球初级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和很高的碳储量,是全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之一。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卢昌义说:“种了树以后,树可以吸收很多污染物,还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比方说白鹭,还有下面各种鱼类,招潮蟹也繁盛起来,整个生态环境是改善了许多。”
今后,随着红树林的陆续种植和成长,将在厦门的海岸线上筑起一道道“绿色长城”,治理污染提升海湾水质,保护海岸线不被侵蚀、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
胡松琴表示:“这次‘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南红北柳湿地修复恢复工程,主要是通过在湿地上种植湿地本身原有的适宜的物种来恢复湿地净化水质、调节气侯这样的生态功能。”
“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开展主要是通过一些技术工程措施手段,来对原来已经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整治修复,使它恢复到原有的功能和水平。
这两天的山东,已经处在严寒时节,但是日照港的一个煤炭码头却忙个不停,实施着“退港还海”工程。
1986年,日照港建成并正式开港,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码头和石臼港区煤堆场,也成为日照港业务发展的第一块基石。但是,煤炭码头营运产生的煤粉尘和煤堆沥水对海洋生态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煤粉尘落海后,会引起一些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的窒息,水体的浑浊会打乱其迁移规律,影响其正常生长和繁殖。此外,煤炭码头和煤堆场的存在,给周边的居民生活也造成了影响。
为了切实解决这些矛盾,2015年3月,日照港提出将紧邻灯塔南侧的港口工业岸线进行生态修复整治的规划。根据规划,将污染比较严重的大宗货物和煤炭作业搬迁至离城区10公里外的南作业区,而在环保方面,也将采取防风抑尘、绿化护岸等措施进行改造升级,避免直接排海,将污染减少到最低。该工程在2016年11月开工建设,将腾出的港口用地及海岸线实施整治修复,使金沙滩自然串联。
山东港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昌年介绍:“工程建成之后,将形成3公里的生态岸线和45万平米的金沙滩,煤码头以及它的栈桥,将来也作为港口历史文化要素加以保留,供将来的游客进行参观和游览。”
这一退港还海项目,目前隔沙堤、护岸、拦沙堤等基础工程已经基本完成,而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将腾出大段自然海岸线和部分港口用地还给市民和城市,恢复海岸原貌,减少污染,使原有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功能逐步提升。
以“蓝色海湾”整治工程为抓手,绿色发展、人海和谐、生态健康的美丽海湾越来越多。截至2017年12月,18个城市85%的项目已开工,部分已接近竣工,大量岸线、滨海湿地得到修复,海湾里的水越来越好,植被和沙滩又回到了原来的模样,这是海湾应该有的风景,也是“蓝色海湾”工程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种生态环境的建设都需要久久为功,除了当下的整治修复,更需要长期管理保护,海湾才能保持蓝色的美丽,海洋生态文明才能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