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3 领航(五)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焦点访谈》 20180303 领航(五)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不是一架普通的飞机,5年来,习近平主席就是乘坐着这架元首专机,完成了29次出访,飞行57万多公里,累计198天,访问遍及五大洲、57个国家及主要国际和地区组织。在习主席一次次出访,一次次出席国际场合中,世界得以接近中国、读懂中国。

2017年11月,习主席赴越南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这是中共十九大后,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亮相国际多边舞台。对于很多观察家来说,这无疑是了解十九大后中国走向的一个绝佳机会。

2017年11月10日下午2时15分许,阿里亚纳会展中心,上千名来自亚太地区的工商界领袖纷纷从座位起立,举起手机,想要定格习近平主席步入会场的精彩瞬间。

这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十九大后首次出席国际会议。习近平主席用了近一半篇幅向世界介绍十九大以后中国即将开始的新征程。30分钟演讲,17次掌声,嘉宾们给予习近平主席的演讲热烈回应。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阮宗泽:其实等习主席到的时候他们这个会都应该差不多结束了,但是很多出席这个会议的领导人、工商界大佬、政治人物他们说习主席不讲话我们不走。那么为什么大家对习主席的讲话如此渴望,如此期盼,是因为这是在中共十九大以后,习主席第一次在国际多边场合去讲十九大以后的中国,讲中国的治国理政,讲中国内外政策,所以这个是你不可以错过的这么一个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 王义桅:全球都在研究习近平新思想,可以这么说,世界渴望真理,渴望摆脱贫困,渴望世界和平繁荣,这个都是共通的。那么中国这些经验,中国这种模式,中国这种发展路径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所以这就是它的世界性。

这两年,有一本书圈粉无数,柬埔寨首相洪森带着800多人参加它的首发式,它被秘鲁总统库琴斯基和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等政要摆在案头,也被脸书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视为必读书目,这就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书何以风靡全球,让全世界都在阅读呢? 

马丁·阿尔布劳,因研究经济全球化理论而享誉国际。如今,在他的书桌上,总是放着一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阿尔布劳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治国理政,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整套可以用于建立持久秩序的思想体系。世界需要思想体系,以灵活应对各国和世界面临的挑战。

从东方到西方,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从各国领导人到各界民众,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好评如潮,将其视为经典。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特意请习近平在自己仔细研读过的那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上签了名。

法国前总理 拉法兰:对我来说,这本书确实指明了创新、进步和现代化的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 王义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它的世界性。可以体现在这三个方面,源于世界、通过世界、为了世界。源于世界就是说我们思维出发点是来自于对世界局势的深刻观察,来自于世界人民、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期盼,来自于中国对世界的这样一个担当。通过世界,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关起门来搞改革,包括反腐、四个全面都是把中国纳入到整个世界的这样一个整体性来看待问题的,通过世界性的改革和世界反腐的合作来解决中国所面临的这样一些问题,所以这个方式一定是国际上认可的合作的方式。最后是为了世界,为了世界更加美好。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解决之道在哪里?很多时候都要看中国。2017年中国GDP总量超82万亿元人民币,全年增速达6.9%,亮眼的成绩单再次令世界惊叹。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2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与此同时,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支持和响应,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2017年1月,群山环绕的瑞士小镇达沃斯已被皑皑白雪覆盖,79岁的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冒着严寒来到车站。他即将迎接的,是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上最引人瞩目的贵宾——习近平。

2017年初的世界,正处于关键当口,开放与封闭、合作与对立、前进与倒退等各种力量交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化遭遇逆风。世界到底怎么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在疑虑与喧嚣声中,全球目光聚焦于中国。

习近平对施瓦布说,“您多次邀请我来达沃斯,我一直在考虑什么时间来最合适。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当前,关于世界经济有各种议论,在这个时刻发出中国声音更有意义。”

习近平: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入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

习近平鲜明地亮出中国主张,拨开了反全球化的迷雾,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为处在十字路口的全球化进程指引方向,其影响力瞬间传遍整个世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 拉加德:他的演讲对各种文明智慧兼收并蓄。

瑞士联邦主席 多丽丝·洛伊特哈德:习近平主席的演讲阐述了中国能为稳定世界经济作出哪些贡献。

塞尔维亚总统亚历山大·武契奇:这是在一天中发生的一场革命,每个人都爱上了这位中国领导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季志业:习主席在达沃斯的这一场演讲,被很多国外的专家、学者看作是中美角色的一个互换,就是中国承担起了全球化进程引领者的作用。

英国《金融时报》这样评述2017年初达沃斯小镇迎来的中国时刻:“如果现在大家要想想,自己应该走哪条路,未来在哪里,那么就请看一看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 王义桅:世界好了,中国才能好,而中国好世界会更好。出发点就是从世界,最后再看到中国。以前我们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在中国和世界是高度相互依存,命运与共,所以天下不扫,一屋也扫不了。所以他经常把中国的问题和世界其他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放在一起来考虑。我觉得他真正把四个自信变成四个自觉,就是说自觉地通过世界来思考问题。

2013年秋,习近平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倡议。截至到目前为止,我国已与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超过100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像我们的邻国老挝,很多老挝人一辈子都没有坐过火车。建设一条让老挝走出“陆锁国”的铁路,搭上经济腾飞的列车,是几代老挝人的梦想。如今,通过“一带一路”,中老铁路已经开工。它全长414公里,将连接中国南部口岸和老挝首都万象,穿越老挝多个省市,成为拉动老挝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老挝歌手还专门为“一带一路”写了首歌,我们一块来听一听。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季志业:过去我作为一个研究者,总觉得中国只是自己在闷头搞经济建设,怎么和世界各国一起发展呢?习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这个倡议,一下子得到了全世界共同的反响,非常好,这个倡议就是以基础设施建设,全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或者说需求量最大的一个建设项目作为抓手,来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这个具体的倡议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响应。

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球29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1500多名各国嘉宾齐聚北京,参加这一盛会。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 王义桅:“一带一路”这样的倡议,不仅是为了解决中国本身的结构性的改革,也是为了实现世界经济的再平衡。所以可以说真正把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化为自觉的这样一个思维方式。

对于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习近平也向我们描绘了美好前景,那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把它阐释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阮宗泽: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是作为一个不断崛起负责任大国向世界表述一种负责任的表达,就是中国我们要和世界共享发展的机会,而且共商、共建、共享未来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建立更加美好的世界就是要把中国的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到一起,扩大它的利益汇合点,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运而生。

2017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上120多个国家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领导人一共600多名中外代表参加对话会,这是首次中国共产党与全球各类政党领导人对话会,也是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多国政党领导人对话会。中国的巨大成功使外国政党都想全面解读奇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成就了今天的中国?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 宋涛:越来越多的政党、政要希望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实现快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经验,找到破解自身发展难题和全球性挑战的钥匙。

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最高委员会主席 鲍里斯·格雷兹洛夫:这些经验涉及中国政府组织、执行、立法、执法等部门的工作,以及干部培养等等,这是我们应该借鉴的。

阿根廷共和国方案党主席 斯齐亚沃尼:我对中国所取得的进步印象深刻,他们正引领世界许多国家发展。

从国内重拳反腐到在国际上开展追赃追逃合作,从生态文明建设到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从实施精准扶贫到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减贫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处处体现着全球视野,国际胸怀。这种视野和胸怀,秉持的不是你赢我输的零和思维,而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追求的不是曲径通幽的后花园,而是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它诠释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谛,探索出一条与世界各国共创美好未来的宽广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