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2 行动起来 防灾减灾

《焦点访谈》 20180512 行动起来 防灾减灾

10年前的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精神震撼世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引起全社会的空前关注。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这一天,被确立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是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在防灾减灾方面,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平时应该注意什么。我们先到四川省的一个基层社区去看看。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的北星村,在第10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一场紧急疏散逃生演练正在进行。没有人指挥疏导,几分钟之内,北星村的居民们就从不同的单元楼安全有序地转移到了最近的安全避难场所。北星村的居民告诉记者,他们能够快速安全地转移,靠的是小区里随处可见的疏散导向标志和疏散线路图。

在社区设立醒目的疏散导向标志和明确的疏散线路图,这是成都市打造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的主要做法。成都市的防灾减灾部门认为,推行标准化的疏散导向标志能够有效避免无序疏散造成的伤害风险。

成都市民政局救灾处处长吴宏杰介绍说, 大量实践表明,人在自然灾害来临时,会自发地向自己知道的安全区域或避难场所进行逃生。如果没有一个标识系统在每个需要选择的路口进行有效的指引,那势必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对灾害不同的选择,而个体的理性会造成群体的非理性,这样就会造成无序,进而引发混乱造成更大的灾害。目前,在成都市,像北星村一样建设有标准化疏散导向标志的社区已经到达600多个,覆盖了400多万人口。下一步,成都市计划每年再增加200个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逐步实现全市所有社区全覆盖。

从细微处入手,肩负起日常防灾减灾责任的还有这样一群离灾害危险最近的人。高世发是四川省芦山县龙门镇龙场村的村民,同时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地质灾害监测员。主要职责就是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的细微变化。

这天,高世发要带记者去看看他工作的地方。自从汶川特大地震和芦山强烈地震发生之后,芦山县境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猛增。高世发家附近的山坡上就发现了山体滑坡隐患,直接威胁着山下几十户村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五年前,芦山强烈地震发生之后,地质调查部门发现了这个新出现的山体滑坡隐患点,住在山下的高世发就开始担负起监测员的职责。每到汛期是他最紧张的时候。如果赶上暴雨,有时一天要上山观测好几趟。

回到家中,高世发向记者展示了他向村民发出灾害预警讯号的宝贝,有口哨,有铜锣,还有警报器。如果手机没有信号,还有政府部门配发的对讲机,可以随时报告灾情。

作为监测员,高世发还有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灾害发生后,他要带领乡亲们安全撤离。在高世发家的外墙上,除了防灾避险明白卡,还贴着一张鲜目的撤离路线图,时刻提醒高世发,灾害来临时他是第一责任人。据了解,在芦山县,像高世发这样的地质灾害监测员最多时有600多名,而在全国,地质灾害监测员的数量是30多万名,他们坚守在防灾减灾的第一线,守护着千千万万百姓的安危。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减轻灾害风险的前提是能够识别灾害风险,掌握防灾减灾的知识和技能,当灾害来临时,才能有效减轻灾害损失。如何让公众行动起来,提高防灾减灾意识,识别各类灾害风险,专家认为,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

芦山县芦阳镇第二小学的孩子们正在做课间操,和一般小学的课间操不一样的是,他们做的课间操是老师们自创的防灾减灾操。明快的音乐节奏,活泼的动作设计,配合的是各类防灾减灾知识的顺口溜歌词:“下暴雨,泥石流,危险之地是下游。逃离别顺沟底走,横向快爬上山头。”

芦阳镇第二小学是芦山地震后重建的学校。校长告诉记者,整个校园建筑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防灾减灾的要求。

在芦阳镇第二小学,孩子们除了天天要做防灾减灾操,每周还要进行全校应急疏散演练。校园里设置的各种避难逃生标识,也在时刻提醒孩子们提防身边的灾害风险。

专家指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最大的短板是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不强,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的能力不足。如何提高防范意识,让公众学习掌握更多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2016年底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将防灾减灾纳入国民教育计划,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除了在学校学习,到专门的科普教育基地学习体验接受培训,这也是国际上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成功做法。

位于成都市的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综合性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场馆。开馆三年来,已经接待观众18万人次。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最大的特色就是利用各种多媒体和声光电的科技展示手段,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各种自然灾害。

除了让观众体验灾害、认识灾害,馆里还经常请来专业人员现场传授自救和互救的知识和技能。

防灾减灾是生命工程,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民生。如何让防灾减灾意识深入每一个人心里,如何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掌握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形成合力,补齐短板;需要我们时刻提高警惕,形成习惯,让我们的安全更有保障,幸福更加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