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 20180912 别了,溜索!你好,大桥!
您现在看到的,可不是什么杂技表演,或者是刺激的游乐项目,而是一些地方长久以来的出行工具:溜索。在我国西部一些偏远山区,有的村落没有修建桥梁,不管是小孩大人,出行只能靠溜索飞渡。有的溜索高达一二百米,下面就是深山峡谷,滔滔江水。出趟门,不仅十分不方便,而且还很危险;就算这样,如果遇到刮风下雨天气不好,还走不了。溜索,锁住了山里人的出行路、致富路。
溜索是一种渡河工具,它是以钢索或粗绳,连接山谷两侧,人们可以从山上溜过河谷。这些在一般人看来刺激、有趣的溜索,对于很多山区老百姓来说,却是他们出行最主要或者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2015年7月11日夜里9点,记者在云南省巧家县鹦哥村拍摄到,一位82岁的村民突然身体不适,需要紧急送往医院救治,费了很大的劲儿,村民们才用溜索把老人运送到了对岸。
鹦哥村地处乌蒙山区,背靠大山,紧邻金沙江,落差高达几百米。鹦哥村的溜索,两根直径约五六厘米的固定钢索连接两岸,溜筐吊在这两根钢索上。因为这里是鹦哥村,这条溜索也就被村民们称为鹦哥溜索。鹦哥溜索高达260米,长达470米,不仅是金沙江上最高的溜索,也是亚洲最高的出行溜索。鹦哥村的村民要想出行,就要依靠溜索到对面的四川凉山,再转乘汽车,就连村民生病这样的紧急事情,也不例外。
蒋世学和老伴张世春在这里开溜索已经20年了。1998年,他们和村里的其余9户人家一起,合伙修起了这条溜索。最初,需要用人推着溜索过江,2011年,鹦哥村通了电,溜索改成了电力驱动,再也不用人工推了,但是,还是有很多麻烦,比如遇到冬季峡谷风大,钢绳会绞在一起,到了江中间的溜索就会悬停在空中,非常惊险。
交通不便的村庄很难留住人,大部分村民都离开了,现在还在村子里的,只有不足400人,而且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小孩。已经60岁的李陆贵算是村里的年轻人,他说,在村里盖房,所有材料都需要先运送到对面四川的公路上,然后再通过溜索运送到村里,成本要比其他地方高出很多。所以,在这里修起一栋房屋需要更多的钱,更多的时间。
记者在2015年6月拍摄到一幢建盖了不到一半的房屋,而当记者在2017年4月11日再次来到鹦哥村时,这幢房屋才刚刚打好顶板。
像鹦哥村这样类似的情况,在云贵高原还有很多。由于地势崎岖,山高路险,一些沿江而居的群众,因为大江阻隔,祖祖辈辈都是靠着一条溜索过江,这样不仅非常不便,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调查数据显示,云南省2015年以前仍在用的溜索单边合计总长1.7万多米,分布在昭通、文山、怒江、迪庆等11个州市,涉及近百万人。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邹立波说,在一些河谷地带,溜索是最简便的,成本最小,但危险系数很高,而且时间久了,溜索也会断裂。
怒江流经云南福贡县,把沿江的拉马底村一分为二,村里人过江的通道,就是一条100多米长,距江面距离有30米的溜索。邓前堆是这个村的医生,为了给村里人看病,他在这条索道上来来往往了20多年,他和村里人感受了不少溜索的艰难。
有时候,村里人半夜突发疾病,邓前堆接到电话就得赶紧滑索道去救人。
仅靠一个滑轮,一条绳子,在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渡江,一旦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既然这么影响百姓的生产生活,为什么以前这些地区没有修路架桥呢?
四川公路设计院总工程师牟廷敏告诉记者:“一个是设计上,那个时候在20年前建钢筋混凝土拱桥的跨径都没有超过150、160米,你要在那么困难的地方建一个300米级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实际上没有技术支撑,你要去探索,这个是技术上的难题;第二个由于当时路都没有修通,如果到那些地方建这么大规模的桥梁,无论从技术上和经济上都非常难。由于运输条件不通,技术传达不进去,路途时间非常长,那时候没有办法发展的。”
为了消除群众溜索出行安全隐患,打破因交通不便带来的发展瓶颈,这路一定要修,桥也必须要架。在具备了“溜索改桥”的条件之后,2013年,交通运输部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制了《“溜索改桥”建设规划》,在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7个省(区)进行大规模溜索改桥的工作。规划中提到,以通行为主要目的的溜索将全部改建成安全便捷、高质量的桥梁,有效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基本结束“溜索时代”。
2018年9月1日,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浇筑完成,横跨金沙江的一座大桥桥面正式贯通,桥长391.9米,一头连接四川凉山金阳县对坪镇,一头连接云南昭通巧家县东坪镇。目前,四川77个“溜索改桥”项目全部建成。
在四川绵阳北川彭家村,村民李发军正在忙活着,他家种植的几十亩梨正打包装箱,即将发往外地进行销售。李发军说,大桥通了,彭家村老百姓的感受,首先是水果运输方便,大小车、三轮车可以把各种产品运出去。
李发军说的大桥,指的是金宝桥。金宝桥在2014年底通车,是四川省“溜索改桥”项目开始后第一座通车的大桥。在“溜索改桥”项目实施之前,这里仅有两条来回滑行的溜索和一座简易的索桥供当地群众渡河,而且使用频率非常高,村民们出行经常要排队等候,不仅给两岸群众出行带来不便外,更让产业得不到发展。村里的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就是因为无法通行车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2013年5月,“金宝桥溜索改桥”项目正式启动,桥修通了,老百姓的经济作物能卖一个好价钱,还使得国家4A级景区九皇山二期项目落地彭家村,以前鲜有人至的小山村,顿时成为了游客的热门目的地。
李发军说,景区带动了农家乐,他一年收入达到了二三十万元。
“溜索改桥”不仅有效解决了两岸群众安全出行难题,也拉近了地域之间的距离。随着偏远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完善,山区群众也在加快着脱贫攻坚的步伐。
邹立波认为:“这是一个脱贫致富的关键,随着交通改善,是他们跟外面的世界拉近的一个桥梁,或者一个坦途,沟壑变坦途这样的一个过程。”
“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当一条条溜索渐渐成为人们的记忆,当一座座大桥飞架天堑,越来越多的山里人跨过了深山峡谷,越来越多的绿色产业也开进了大山。当然,桥架了路通了,只是改变偏远山区贫困现状的第一步。怎么样利用好山区的资源,怎么样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因地制宜脱贫致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