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4 辽宁:爬坡过坎创新路

《焦点访谈》 20190904 辽宁:爬坡过坎创新路

说起辽宁很多人心中会有两个大的印象,一个是过去的辉煌,它被誉为“共和国长子”,曾创造了1000多个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另一个是过去一些年压在辽宁心口上的痛,比如经济发展失速、比如“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舆论。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的必由之路,而辽宁也开始了“刮骨疗伤”式的改革。过去几年,一场蜕变正在这里发生。

今年一季度,辽宁的经济增速交上了一份6.1%的答卷,这个成绩在全国来说并不突出,但对辽宁却意义深远。因为仅仅三年前,辽宁还曾经是负增长,排名全国垫底。

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启动以来,辽宁曾迎来快速发展的十年,但2014年以后,经济增长却再度乏力,之后两年更是快速下降。过度依赖投资、重工业所占比重过大、产能过剩、制造业大而不强等等,都让辽宁经济发展面临瓶颈。

产业和产品的转型升级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对此,在沈鼓集团搞了20多年研发的刘长胜感触很深。因为高端产品的研发进展慢,他们过去就曾面临过客户来了留不住的问题。

沈鼓集团研究院总工程师刘长胜说:“各个生产厂家都会做一些技术交流和沟通,对比了一下,从它自己使用的角度来讲,宁可多花一些成本去购买国外的设备。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做这方面的攻关了,但是还没来得及拿出跟国外一样水平的产品。”

如何走出谷底?辽宁需要的是一场深层次的改革。面对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开放合作、思想观念方面的短板,高质量发展成为辽宁破局的关键,而科技创新则是重要引擎。

因为重视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工作做得比较早,沈鼓集团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站稳了脚根。一项项曾经被国外“卡脖子”的核心技术被陆续攻克,产品向高端转型之后,企业的利润率也大幅上升。

沈鼓集团董事长戴继双说:“我们的科技人才收入最高、待遇最好、荣誉最多。在企业让他们名利双收。正是因为我们重视技术创新,所以高端产品转型效果非常明显,目前我们的高端装备已经占到所有收入的70%左右,未来的目标要达到90%或者是100%。”

对于以传统产业为主的辽宁来说,如何让更多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向产业链中高端转型、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新动能,是当务之急。辽宁有115所高校,两院院士54人,科创资源丰富。但从前些年的经济表现来看,这些优势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辽宁省科技厅厅长王大南说:“一个是在原始创新的过程中,很多研究内容并没有完全与产业发展的需求相契合,还有一些企业本身有创新的需求,但是对国内创新发展的情况,需要产学研的支撑,找不到来源,双方见不着面。有创新成果的找不着应用方、买家,需要创新的企业找不着来源。”

找到了病根儿才能对症下药。近几年,辽宁所做的很多工作都是想补齐从科研到产业这个链条中的短板,建设各要素能畅通流动的生态。比如说,梳理关键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洁净能源等方向发展12个创新链,组织多方联合攻关。建设科技大市场,让供需双方在市场上见面,并培训懂专业的技术经纪人从中撮合等等。

辽宁省科技厅厅长王大南说:“在创新工作初期,政府的这只手臂要发挥得很强,但是随着市场化的生态逐渐完备,政府这只手就渐渐要缩回来。比如说我们搞技术经纪人培训,它是一个新的职业门类,如果我们不去办培训班,不对这个门类的人员在职业生涯中有一定的鼓励,它很难自己产生,甚至产生之后专业性也不是很强。”

在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一个正在进行攻关的项目就属于12个创新链之中,主要用于新材料的研发和部分产品的研制。

据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娄延春介绍,目前只有国外的部分国家掌握这项新技术。因为购买受限,目前国内还没有用于工业化生产的这类设备。他们希望能加快攻关速度,扩大设备容量,满足大批量工业生产的需要。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正在助力辽宁一步步走出低谷。2018年,辽宁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32.7%,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5%。在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辽宁也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培育发展新动能。

位于大连高新区的一家企业看起来规模不大,但它们自主研发的密码产品却事关信息安全,可能影响到很多人的生活。据创业者介绍,和传统的密码相比,这款产品将一次性密码与图形密码相结合,能更大程度地提升身份认证的安全性和用户使用的便捷性。 

当初选择创业的时候,团队的人曾担心过研发资金的问题。幸运的是,他们的项目入选了大连市推出的“海创工程”,获得了及时的资金支持。

大连秘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冠桦说:“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不仅需要精力时间的投入,还有一大块资金的投入,光靠我们团队自己是杯水车薪。2018年我们获得了海创工程二等奖,政府给予我们500万的资金补助,确实是雪中送炭。”

“海创工程”是大连为了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而推出的举措,目前已经有115位学子获得了10345万元的扶持资金。

辽宁省科技厅厅长王大南说:“辽宁这三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翻番,由1700多家现在已经达到了3714家,瞪羚企业(跳跃式发展)也从不足50家发展到130余家。尽管对于高质量发展和新动能来讲,还没有完全成为支撑辽宁GDP的主要部分,但是在趋势发展上未来还是很好的。无论国企还是民营企业都能把创新摆在首位,这将是我们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一个最根本的支撑。”

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是辽宁以问题为导向,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一大重点。而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问题是辽宁不能回避的,那就是营商环境。“投资不过山海关”曾经让辽宁乃至整个东北脸上无光,也影响了民间投资的热情,而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多年前从安徽到辽宁来创业的慈春兰就曾有切肤之痛。2013年,她们公司与政府有关部门签订合同,负责一项亮化工程,并垫付了600多万元的工程款。没想到项目完工后,政府却迟迟不付款,而且一拖就是5年。

2018年4月,慈春兰得知,辽宁正在对政府失信行为进行整治,这其中就包括政府拖欠工程款,她试着拨通了省里营商环境管理部门的投诉电话。让她意外的是,拖了5年的事真的就这样解决了。欠款单位主动联系她,并在半年内还清了本金和利息。

慈春兰联系的是辽宁省2017年刚刚成立的,也是全国第一个省级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此外,辽宁还颁布实施了全国省级层面第一部营商环境法规,并于今年进行了修订,为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刀刃向内,从政府失信行为抓起,显示的正是辽宁出重拳,改善营商环境的决心。

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局局长周轶赢说:“政府失信行为在辽宁企业反映比较强烈,从前年2017年开始,我们就开始陆陆续续进行一些专项整治,去年总共解决了194亿的政府欠款,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之上又把范围扩大了,比如净地不净的问题,招商引资承诺不兑现的问题。”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监督。在制度建设以外,辽宁也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比如说,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推出的创新——企业登记“五位一体”确认制,就大大增强了企业与群众的获得感。

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洪光说:“以前办一家企业,需要走很多程序,到很多部门,做很多功课。现在一个大厅就可以把这些事项完结,而且负面清单基本上也就是20%左右,也就是说80%以上的这些事项都可以。想设立什么样的公司都可以进行确认,并且立等可取,拿到执照。”

近年来,辽宁营商环境的改变正在一步步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曾经想着拿到欠款就离开辽宁的慈春兰也改了主意,决定继续留在这里。

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局局长周轶赢说:“今年上半年统计,现在企业到辽宁来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9.8%,今年新成立的市场主体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8%,同时还有一批大项目也在逐步落户辽宁。实际上为下一步辽宁的经济结构调整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过去几年,辽宁经济一步步走出了最困难的时期,到今年已经基本赶上了全国发展的步伐,这是辽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高质量发展的结果。不久前,中央对东北作出了“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战略安排,作为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这也给辽宁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未来这些改革举措能否持续落地?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还有哪些硬骨头要啃?辽宁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