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大江南北,察实情,听民意,所到之处,都针对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留下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殷殷嘱托,满怀的是期望。近日,中宣部组织主要中央新闻媒体和部分地方新闻媒体,以“重温嘱托看变化”为主题,到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和考察过的10个地方进行回访,那么,这些地方发生的巨大变化,又给采访的记者哪些感悟和启示呢?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了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伤亡。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亲临芦山县考察,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强调要妥善安置灾区群众的生活,要科学布局灾后的恢复重建,把安全美丽放心的美好家园重建起来。
几年过去了,重建的芦山已是旧貌变新颜,很多地方就连当年来采访过的记者也认不出来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四川站记者张宇山,在县里同志的带领下,几经周折,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自己当年采访过的一个住宅区。
与张宇山有同样感受的还有中国日报记者冯永斌,他当时在灾情最严重的龙门镇进行了多日采访,发表过多篇报道,可当他这次再踏上这块土地时仍然感到惊讶。
在这次回访中,记者们了解到,整个芦山恢复重建的工作2016年就已基本完成。现在,新的芦山产业园区已有60多家企业落户,重点发展轻纺和现代电子新材料,除了建新房和产业园,芦山农村也在大力发展茶园和种植业。
中国日报外籍记者衲森来到村民李连强家里和他边做辣纸包鱼,边聊天,还做起了现场直播。
在采访中,记者们看到的是灾后重建的新貌,感受的是当地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
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国科技大学建校于1958年,是我国培养高精尖新兴交叉学科人才的一所大学,无论是早年的攻克“两弹一星”、创办“少年班”,还是近年来发射享誉世界的量子科学卫星“墨子”,都能看到中科大的身影。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曾来考察。他指出,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今年8月23日,记者们来到中科大采访,正赶上新生报到。看到众多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徐海涛深有感触。
过去几年里,徐海涛曾多次来过这里,写过300多篇关于中科大的报道,这次他和记者们又一次重温了当年习总书记来中科大考察的情景,在采访中也有了新的发现。
和徐海涛一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江凯也多次来中科大采访,这一次他拍摄了李军佩的故事。李军佩是中科大博士毕业生,2016年,他曾向总书记当面汇报过自己的创业经历。
2016年至今,李军佩创办的科技公司已经申请了20多项专利,推出了打破国外垄断的新型环保染料产品,获得了各种创新创业奖。江凯从中感受的不仅仅是这一个事例,而是整个合肥创业环境的变化。
面对这样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第一次来中科大采访的新华社记者董琳娜又是另一番感受。
记者们下一个采访点则是辽宁省辽阳市。
2018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辽阳石化和忠旺集团。一年来,这两家企业也有了新变化。
辽阳石化的前身是上个世纪70年代,国家为了解决老百姓穿衣问题而建立的化纤基地,现在是中石油集团旗下的特大型国有石化企业。2017年以来,公司通过转型升级,扭亏脱困,业绩年年增长,被习总书记称为“国有企业”的“种子队”。
在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来到了民营企业辽宁忠旺集团,他强调指出,党中央历来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发展,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辽宁忠旺集团是全球第二大铝材加工生产企业,拥有各种专利760多项,产品在国内外销售。习总书记来考察之后,公司的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
在这次回访中,无论是在革命老区江西吉安,还是在河南兰考;无论是在青海的三江源,还是在云南大理;无论是在河北雄安新区,还是在湖北武汉和上海社区,各路记者们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重温嘱托,深入采访,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和很多感悟。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记者们看到的是这几年中国城乡发生的巨大变化。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不管是教育还是脱贫,或者是乡村振兴,新时代,中国在方方面面都面临着新的机遇。抓住机遇,因地制宜,撸起袖子加油干,蓝图和希望才会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