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国内高校科研力量比较雄厚的城市。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武汉高校中的临床医学和科研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这两所高校的几家附属医院都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重点医院,同时这两所大学还发挥学校综合学科的专业优势,迅速集结多学科研究团队,进行应急科研攻关,为一线抗疫提供科技支撑。
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ICU病房,一场给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植入人工膜肺ECMO的手术正在进行。人工膜肺ECMO相当于要给患者植入人工心脏和肺脏,这几乎是抢救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最后的有效手段。
生命通道连接成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改善。
在这次抗击疫情中,同济医院是一家曝光率很高的医院。它收治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超过2000名,是武汉市集中收治重症患者最多的定点医院。其实,同济医院的全称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在这次抗击疫情中,武汉市有一批大学附属医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像华中科技大学,它附属的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等10家医院全部奋战在抗疫的最前线。它们总计投入医护人员33000多名,投入床位8900多张,累计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接近5000人。还有武汉大学附属的两家知名医院:人民医院和中南医院,也投入医护人员超过17000人,投入病床8600多张。
在这次抗击疫情中,这两所大学的医护团队不仅守住了12家附属医院的主阵地,而且还连续作战,接管了武昌方舱医院、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江汉方舱医院等多家医院。特别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还被赋予接管雷神山医院的重任。以中国速度建成的雷神山医院共设床位1500张,汇集了来自全国的12支医疗队,涉及230多家单位,医护人员总数达2300多人,如何让这所临时医院科学高效的运转起来?对于负责接管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来说,这是一个只许赢、不许输的挑战。
一个多月来,雷神山医院运行有条不紊,先后收治了2000多位重症和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现在已经有1499名患者治愈出院。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除了在临床一线全力以赴救治病人,这两所大学还充分发挥多学科和医科相结合的优势,为一线抗疫提供科技支撑。这里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分子病原检测团队经常会一天几百甚至上千次面对危险的新冠病毒阳性患者的标本。在这次抗击疫情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是全国最早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的机构之一。
核酸检测是筛查是否被新冠病毒感染和患者是否痊愈的重要手段和依据。如果核酸检测结果不准确,有可能影响疫情防控和对患者的及时救治。为了给常规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方法增加保险系数,李艳他们依托武汉大学雄厚的科研力量,与药学院刘天罡教授团队等机构组建联合研究团队,开始了争分夺秒的科研攻关。
这台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应用了武汉大学联合研究团队最新开发的纳米孔靶向测序方法。对于那些用常规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方法疑似结果属于假阴性的患者,用这台仪器增加一次检测,可以大大提高检测结果的精确度。
据介绍,常规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方法仅针对病毒基因组上的2到3个位点进行检测分析,而武汉大学联合研究团队研发的纳米孔靶向测序方法将检测范围扩大到9个基因、12个位点,能够全面覆盖病毒基因组上毒力相关的重要基因,检测范围提升了100倍,能够显著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据了解,新的检测方法还有一个明显优势。除了能够快速检测新冠病毒,还可以同时检测常见的十种呼吸道病毒,包括博卡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等。
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一套最新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CT影像量化分析系统正在为全国几十家医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提供肺部精准检测。按照传统的检测方法,患者的一份CT影像要被切成三百到四百张切片,医生通过肉眼检测,最快也要半个多小时,而这套人工智能系统的应用,可以把检测时间缩短到几秒钟。
人工智能辅助医学影像量化分析系统正是由华中科技大学电信学院联合华为云等团队成功研发推出的。
为了抗击疫情,这次华中科技大学紧急投入5000万元经费,动员30多个科研单位参与疫情防控科研项目,重点在新冠肺炎病毒溯源、快速检测救治、临床药物筛选、疫苗研发等方面加大攻关力度。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迅速开展了“老药新用”抗新冠病毒药物筛选的研究。他们针对新冠病毒的多个靶标蛋白进行了超大规模计算机辅助药物筛选,从8500多种已经上市或者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药物中找到五种可能对新冠病毒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供相关研究机构和制药企业进一步药物研发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新冠肺炎作为一种新型传染病,我们对它的传播途径、致病机理、救治药物等很多方面都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只有依靠科学,发挥包括高校在内的科学人才优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锻造更多的抗疫利器,我们才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