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0 甘南:从身边找到的致富路

《焦点访谈》 20170920 甘南:从身边找到的致富路

一提到甘肃,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塞外边关、大漠戈壁的荒凉景色。实际上在甘肃南部有一片区域,完全可以颠覆你对甘肃的想象。那里层峦叠嶂,林木茂盛,水丰草美,素有“九色香巴拉”的美称。但是,自然风光优美的另一面,也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垃圾成山、污水乱排、乱砍乱挖,脏乱差不仅糟蹋了美景,破坏了生态,还影响了旅游,影响了人们增收致富。怎么办?

每周五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卫生大扫除的日子。一大早,碌曲县尕海乡尕秀村的驻村干部王麟就带着村里的卫生突击队出发了,他们的第一站是213国道。王麟介绍:“一、三、五我们的村民自发过来捡垃圾,二、四、六可能就是驻村干部来捡垃圾,全覆盖,因为国道垃圾特别多,每天都有垃圾。”

贯穿尕秀村的213国道北起兰州终到昆明,是国内风景最美的自驾游路线之一。进入旅游季节,每天都会有许多自驾游车辆路过这里前往九寨沟方向,大到饮料瓶、包装袋,小到瓶盖儿、烟头,随处可见车窗抛物带来的垃圾,甚至有人在国道上大小便。村民和干部也都要把这些收拾了,他们不觉得恶心吗?王麟说:“放在那儿才恶心,捡掉就不恶心了。” 

除了国道上的垃圾,卫生大扫除还包括村里的房前屋后,家里家外。从广场到客厅,从厨房到厕所,甚至牧民家里的被子怎么叠,玻璃怎么擦,都有驻村干部督导。会做的就按标准做,不会做的就由驻村干部带着做。

按说,街道卫生应该由清洁工做,家庭卫生也该个人来管。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打扫卫生这件小事,在当地人眼里却是一件大事。为什么要如此兴师动众地打扫卫生呢?“全域无垃圾这个对我们精准扶贫是相当至关重要的一点”,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副县长图哇甲说,“把这个做起来以后,内地游客到这个地方,他们有一个新的认识,原来藏区不是‘脏乱差’,藏区这么干净、这么环保。”

据了解,图哇甲所说的全域旅游无垃圾建设,源于两年前甘南州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为实现这个目标,州里提出要达到“视线之内无垃圾”。过去甘南虽然顶着“九色香巴拉”的光环,但“只顾温饱、不顾面貌”的传统陋习,导致草场上堆积着大量生活垃圾,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人畜混居,内地的游客过来旅游,别说在这里吃饭住宿,让他们多待一会儿都不愿意。

不只环境卫生差,一些牧民家里的卫生条件更差。碌曲县尕秀村村民贡保加说,过去没有厕所,想上厕所去外面就行了;就在一个水坑里面洗澡,没有洗澡间,整个冬天都不洗澡。

牧民的卫生条件差,虽说有多种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经济收入太低了。贡保加说他一年能收入1万多到2万块钱,而那时,他一家九口人全都依靠这收入生活。

为了彻底改变牧民们的生活习惯,解决牧民低收入的问题,甘南州提出全面打造“大旅游”发展新格局的部署,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生态文明小康村。州内每个乡村都形成了“八不准、八做到”的《卫生公约》,驻村干部带头打扫卫生,引导村民自觉营造干净的卫生环境。没想到这场环境革命刚刚发动起来,就遭到了牧民的白眼儿。“刚开始我们每天捡垃圾,业余时间捡垃圾,(牧民们)就说,干部们现在好像没有事儿干了,就整天捡垃圾,‘垃圾干部’,捡垃圾的干部,就是垃圾干部。”王麟说。

整个甘南州,有4万平方公里,要在全域做到旅游无垃圾,就必须把全州的70万群众发动起来。顶着民众的不理解,干部们一边带头捡垃圾,一边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做工作。碌曲县副县长图哇甲说起了给村民做工作的情形:“我们就给他们这么讲,在你家门口的垃圾,我们的工作人员来给你清理,你在那个地方骑着摩托车看着,你的内心深处是什么样的感受?”

随着捡垃圾初见成效,群众由站着看,变成跟着干,捡垃圾的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从开始的几个人,今天已将近100个人。碌曲县尕海乡尕秀村村民万德功告诉记者:“不用乡政府通知,我们自己去捡。”

现在垃圾越来越少,而收起来的垃圾,有专门的垃圾车运到垃圾场进行分类,王麟介绍:“回收的、不可回收的、有害的电池我们都进行分类,能处理掉的我们就处理,能回收的我们就回收”。

两年时间过去了,过去脏乱差的村庄,变成了一个个清新别致、散发着浓郁藏族风情的美丽乡村,草原上也变得干干净净,看不到垃圾。

不止环境卫生发生了变化,牧民家里也是天翻地覆大变样。以尕秀村为例,过去家家都是旱厕,两块砖,一个坑,夏天招苍蝇,冬天冻屁股;厨房也是烧牛粪为主,烟熏火燎,气味冲天。今年初在州县两级政府的帮助下,尕秀村每家每户实施改灶、改水、改厕工程,以往黑黢黢的厨房被新的节能灶取代,臭不可闻的旱厕也被改造成由微生物降解厕所、太阳能热水器淋浴间组成的集成卫浴房。贡保加给记者看了他家的卫生间:“现在方便得很,这里面是洗澡间,这个好着呢,4个灯一开,这个热了。这个方便得很,舒服得很。” 

为了让牧民们能养成良好的洗澡习惯,县上的干部可没少想办法。图哇甲说:“我安排我们40名干部开了一个会,我给他们安排任务,每个人分几个户,轮流洗澡。首先你干部进去洗,进去的时候怎么样让他看,洗完了以后坐在院子里让他看一下。我说洗一个澡,舒舒服服躺在那个床上是很幸福的。然后就这样,慢慢让他们洗澡。澡一洗以后,老人也愿意洗了,有些老人天天要洗”。

随着这些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建设,一些富民产业也孕育而生。旦正加是第一批从草原上走下来开牧家乐的。以前他家的主要收入就是依靠放牧带来的3万块钱,除去日常开销,基本没有余钱。如今,他通过扶贫贷款把自家的几间房屋改造成一家特色藏餐厅。试营业仅仅12天,就有了近1万元的利润。“你以前想过10多天就可以挣1万多块钱吗?”记者问正在招待游客的旦正加,他说:“怎么可能呢。”

现在,旦正加的妻子道吉草刚刚接受了扶贫办组织的厨师培训,成了牧家乐的主厨,旦正加负责迎来送往,接待游客。虽然他不会说汉语也不认识藏文,与游客沟通也是连说带比划,但是,这一家已经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对于日子越过越好,很有信心。因为有了这么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感到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自己也想越干越好”。

村里的环境变好了,过去很少有人光顾的牧民家庭,也招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客人。有些游客也愿意在牧民家里住上一夜。碌曲县尕海乡党委书记苏努东珠这几天正忙着村里的帐篷城建设,这也是尕秀村环境卫生整治之后才带来的扶贫项目。苏努东珠说,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游牧民族就是这个样子。他想把帐篷城做得像真正的牧场那样,让游客做真正的民宿体验。

108顶帐篷是当地政府用扶贫资金建设的,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委托给公司运营,全部被村里的精准扶贫户认领,牧民既可以在帐篷城里打工,还可以坐等年底分红。

环境改善了,村庄美丽了,不仅增加了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增加了牧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动力。据了解,往年尕秀村一年也就接待三四百位游客,可今年7月份才刚刚开始,尕秀村接待的游客就已经超过了2000人次。游客说,这里比前几年好多了,非常干净、安静。还有游客说:“谁想到党和国家能够把这么边远,这么高寒的地方打造成这么一片好的地方,让人来了舍不得走。” 

两年前开始的这场环境卫生革命大扫除,不仅扫除了污垢,还扫除了旧观念,扫除了贫困,带来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像尕秀村这样的生态文明小康村,现在已经有400多个。这些村庄干净卫生、整洁漂亮、富有浓郁的藏族风情,给许多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未来,还会有更多这样的村庄,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粗放开发”向“靠山护山、靠水护水、集约利用”转变,让九色香巴拉更加绚丽多彩,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