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 20171014 创举:精准扶贫 攻坚克难
说起“五年来”,很多人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解决了很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很多过去一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而破解这些难题的钥匙,就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今天起,我们一起来梳理这些具有开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就在几天前,国务院扶贫办公布了一组数据,从2012年——2016年,全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5564万人,今年减贫人数预计也在1000万人以上,连续五年年均减贫1300多万人。这是前所未有的成绩。这五年,是中国自从1986年开展大规模扶贫以来,减贫力度最大,成绩最突出的五年,奇迹的创造就是得益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这一新创举。
四川眉山市东坡区的农民王明安正在做饭,他用的电磁炉和电饭煲是半年前刚买的,半年前他家还是烧柴做饭。他说:“以前烧不起,以前一个月要烧二三十元钱的电,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就烧电了。”
用不起电,是因为王明安从小有肢体残疾,没有劳动能力,一家六口人,全靠务农,一年的收入不到5000元。王明安的两个子女要上学,两位老人经常生病,再加上他自己脚不方便,外出务工挣不了钱,所以家庭很困难。
虽然用电做饭每月只需要花30元的电费,但是,王明安也舍不得。现在,他家厨房墙壁上还能看到烧柴做饭烟熏的痕迹。
王明安所在的地区不是贫困地区,多年来,他也没有被列入贫困户,这让他看不到脱贫的希望。在2013年,像王明安这样的贫困户,中国还有几千万人。这些人大部分都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当时我国有59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在这些贫困县中,还有14个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意味着,这几千万的贫困人口必须全部脱贫,一个都不能少。那么怎样才能让这几千万人脱贫呢?中国的全面小康之路到底该怎样走呢?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首先提出了“精准扶贫”。此后,总书记在各地调研时,多次提到“精准扶贫”这个词。2015年6月,总书记在贵州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曹立认为,提出精准扶贫,在中国的扶贫减贫事业当中,确实是一项全新的战略举措。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马晓河说:“首先理念创新,后来举措创新,它的意义就是说在新常态下按照新理念来实施扶贫的这个攻坚工作。”
精准扶贫的提出是一个创举,它不是凭空而来的,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等现实状况提出的。
曹立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过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我们的GDP总量在2010年已经超过了日本,排在了第二位,但是我们发现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有大量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特别是在一些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
2016年中国人均GDP接近9000美元,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基尼系数达到0.465,这说明贫富差距也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国在经历了几十年快速发展之后,面对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如何走出共同富裕之路,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考验。
马晓河指出,当时扶贫存在着家底不清,扶贫项目对象低质低效、质量不高,扶贫效率不高,资金管理乱的情况。
面对中国的国情,只有采取新的思路和举措才能解决问题。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不仅是解决中国的问题,也是对世界的承诺。
“联合国提出了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议程,这就是到2030年,在全世界要消除极端贫困。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我们也是要承担国际责任的,所以总书记在2015年世界减贫大会上也向世界做出了庄严的承诺,所以我们要在2020年,7000万贫困人口脱贫。”曹立说。
消除贫困是全世界面对的共同难题。我国自1986年开展大规模扶贫以来,到2000年十几年的时间里,每年平均减少贫困人口是639万。从2001年到2010年十年里,每年减少贫困人口673万。
“我们扶贫经过30多年的工作,容易扶贫的、好扶贫的地方和人群全都解决了,最后就剩下这最后一公里,难度比较大,”马晓河说:“凡是贫困地区剩下的人口都在偏远地区,自然环境比较恶劣,或者说他们这些人群的改善难度比较大,成本比较高,这些人是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难啃的骨头。”
精准扶贫的提出,就是要解决这难啃的骨头。精准扶贫要求在对贫困人口实行精准识别基础上,根据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2015年,眉山市根据精准扶贫的政策,开始逐户排查贫困人口,王明安一家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考虑到王明安本人的实际情况,一开始村里先安排王明安做了一个力所能及的工作,一年能增加收入4000元。
但是,这样不能实现真脱贫,要想让王明安这样的贫困户走出贫困,还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东坡区有中国泡菜之乡的称号,这里的泡菜产业每年产值已经达到上百亿元,带动了周边15万农户增收。当地政府鼓励王明安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种植泡菜的种植大户,同时,介绍王明安到家附近的泡菜厂上班。
“土地流转出去,我一年的租金大概在5000元,我老婆在泡菜种植基地务工,一年大约收入是12000元,我也在泡菜企业上班,一年收入24000元,我两口子现在一年的总收入在4万多。”王明安告诉记者。
王明安一家有了可以持续的收入来源,2016年年底已经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对以后的生活,他更是充满了信心:“我想通过我两口子再拼搏几年,挣些钱,修座楼房,改善一下现在的居住条件。我希望我女儿明年能够考上大学,多学点知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几年来,我国每年都有上千万的贫困人口走出了贫困的境地。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到2016年,我国贫困人口每年减少1391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而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和付出。
曹立表示:“过去我们也讲扶贫是我们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这次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高度重视,高位推动,这是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督战。”
这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每一年的春节调研都是去的是贫困地区,走访贫困户,在总书记强力推动下,整个国家都行动起来。十八大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基金4642亿多元,扶贫小额信贷3650多亿元,易地扶贫搬迁资金2914亿多元,各地派出驻村干部277万多人,发达地区和中央单位向贫困地区选派干部12万多人。
马晓河说:“现在我们理念创新,工作上更精细化,所以对贫困人口的扶贫成效更明显。”
陈官虎是内蒙古兴和县张皋镇冯字号村的农民,今年69岁了,在2015年年底,他第一次在镇卫生院做了健康体检,而且他的体检数据直接进入了健康数据平台,可以直接让北京的专家看到。
给他做体检的设备,是一套可以实现远程医疗的系统,是由北京市对口支援的医疗健康精准扶贫工程提供的。2015年年底,兴和县通过这套系统对因病致贫的6917人进行健康体验和重点疾病筛查,对参加体检的患者进行系统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诊疗办法措施,逐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陈官虎单侧股骨头坏死8年了,走路离不开拐杖。为了看病,一家重新陷入贫困的境地。北京市对口支援的医疗健康精准扶贫工程开展以后,北京的医疗专家在乌兰察布的医院,免费为他做了手术,现在已经完全生活自理,他们一家也走出了贫困的困境。
精准扶贫的实施,高科技手段的应用,缩短了城乡的距离,缩小了城乡的差别,让边远地区的贫困人口直接享受到了城里人的待遇。
曹立认为:“这一次不光是一个700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问题,是因为依托了这一次精准脱贫的这个战略任务而带动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带动了农村现代化上一个大的台阶,所以包括现在对农民的教育,包括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包括土地制度的变革,包括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所以将对整个的农村,农民和我们的农业都会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绝无仅有。”这是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海伦·克拉克的盛赞。在过去五年里,一户一户贫困户脱贫,一个个革命老区变成了富裕新区,一个个穷乡僻壤的小村落变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实现全面小康,全部脱贫是最硬的指标、最低的底线,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十八大以来开创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局面,已经而且正在推动当代中国发生一场历史性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