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7 新时代 新征程 希望的田野

《焦点访谈》 20171027 新时代 新征程 希望的田野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其中就包含了农业现代化。打那以后,农业现代化的说法沿用了半个多世纪。在十九大报告当中,我们看到一个重要提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报告还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个词的增加,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新时代中国乡村发展的更加完整的新蓝图和一条更加清晰的发展新路径。

安徽颍上县是产粮大县,田大军是当地的种粮大户,2012年,原来在外做生意的他,看到政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倡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经营,看好种粮的前途,他开始流转乡亲们的土地,规模化种粮。

到现在,他经营的土地已经有11000亩,他所在的颍上县半岗镇临近淮河,虽然有水源,但是地势低洼不平,水利灌溉成问题,明明知道这是粮食增产增效的瓶颈,但田大军却在灌溉和路网工程的进一步投入上,犹豫不决,因为他心里算了一笔投入和产出帐:“跟农民签的合同只签到2025年。到2025年,第二轮承包土地时间就到期了,后续我们还想投资,一直不敢投资,农业投资成本比较大,回收比较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已开展了两轮土地承包。第一轮从1978年开始,承包期15年,最早的1993年到期。1993年11月,中央发文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这一轮下来,2023年前后,30年承包期满,田大军所在的村子,村民们土地的承包期,2025年也就到期了,村民也只能跟他签到2025年。而这一次,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个消息,让田大军很兴奋,这两天,他赶忙和当地的农技人员一边学习精神,一边规划下一步,他决定加大投入,引水来,向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进军。

“很受鼓舞,对我们下一步投资很有信心。”田大军告诉记者。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之一。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得怎么样,说到底,关键在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它的着力点就是要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十九大报告针对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明确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可以说是点到了农民的心坎里。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教授蒋和平认为:“这就给农民吃了一个定心丸。农民有土地的话就有一份收入,不管是自己种地,还是流转出去,他都能够获得一份土地的收入。第二个就是一些经营土地的农民,他也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可以在土地上进行进一步的投资。”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三农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这个报告里讲了我们现在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的生产能力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农民的收入已经连续5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速,城乡的收入差距是在缩小的,但是现在城乡发展的差距和收入分配的差距依然是很大的。就是说我们现在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在农村。所以这一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地讲,三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能动摇。”

相对城市而言,乡村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区治理、生活水平等方面差距明显,农村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当前很突出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很大的不充分,是乡村发展的不充分。

韩俊说:“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十九大报告里关于优先发展,我大体数了一下有三处,一个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再一个就业优先战略,这一次又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什么要优先发展呢?它是最突出的短板和弱项。”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对缩小城乡差距、让13亿人共享发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会越来越迫切,如何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必须要贯彻执行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的融合发展,敢于打破一切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从根本上拆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藩篱,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跟过去不一样的地方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过去我们一提三农就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只是一个产业,但是实际上农村不仅仅是一个农产品生产的地方,它还是我们一大半人口居住的地方。现在五句话里面两个是硬件、两个是软件,产业兴旺、生态宜居这两个是硬件,乡村文明和治理有效这两个应该是软件,最后大家生活富裕。”

韩俊说:“这就是对乡村振兴战略最核心的政策要求。现在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是不完整的,是不牢固的,我们这个现代化的成色也会受到影响。”

对广大农民来说,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是一颗定心丸。有了制度基础,农村的发展还需要产业生产经营这个主体。十九大报告中的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要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而且,不仅经济要发展,乡村治理也要跟上,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这天,山东省淄博市上瓦泉村的村民们正在忙着建新大棚。上瓦泉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此前与外界连接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绿皮小火车。同时,因为是水源保护地,也不能搞工业开发,这里曾经是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的贫困村。但是,这几年,绿皮车上坐的都是到山里呼吸新鲜空气、买地道山货的驴友。在党支部书记王金成的带领下,村子开始发展有机农业,主打现场采摘和农家乐,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尝到了甜头的上瓦泉村,乡村旅游的路子越走越宽阔。

上瓦泉村党支部书记王金成说,下一步上瓦泉村将建设更高标准的产业园区,建设100个高标准的日光式大棚,让上瓦泉村四季开花、四季有果,再建设更高标准的农家乐住宿,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上瓦泉村,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

上瓦泉村的自信不仅来自于之前几年的发展路子对头,十九大报告的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的要求,更是让他们觉得,接下来的路子会越来越宽。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等方面也有了长足进步,农业农村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那么,富起来的农村怎么管、谁来管,才能乡风更文明、治理更有效?乡村振兴战略提的目标也很明确: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而这方面浙江桐乡就有过积极的探索。

蒋和平介绍,桐乡搞了一个百姓参政团,老百姓都参加乡村治理,人人都有知情权,还有百姓的评判团、百姓的服务团,每个人进入网络中,实际上就是老百姓主动自治,主动参与。

以桐乡“三治”基层治理模式为样板,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在研究乡村社会治理的相关课题。

在河南南阳市新野县新甸铺镇津湾村村委会,同村的两家人因为开荒地划界闹起了纠纷,村民王严德和其他两位村里的“明白人”在商量如何化解这场纠纷。

农村很多矛盾都是一些“争口气”的事儿,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闹来闹去就成了大问题。以法为准、以理为基、以情为引,让群众有地方说理,有“明白人”评理,有基层组织处理,2014年新野县所有行政村都在村委会里建立起了“三理”室。

“三理”室的成员由主持人、当事人、“明白人”、见证人四类人员组成。主持人由联村干警和乡、村干部共同担任;当事人为矛盾纠纷双方或多方;“明白人”由村民推选,大多为本村阅历深、威信高、公道正派、熟悉法律和国家政策的人;见证人为矛盾涉及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三理”室运行以来,新野县共有效化解矛盾上千起。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物质和技术条件。接下来如何更好地落实、贯彻,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韩俊说:“一定要在乡村振兴方面有更明确的目标,要有更加有力度的政策,我们要加快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繁荣,农民全面发展。我相信我们实施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会谱写三农新的辉煌篇章。”

怎样才算是一个“振兴”的乡村呢?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阐述中,一个“振兴”的乡村可以用20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建设新农村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种”和“养”,而是被赋予了生态、休闲、文化传承等更多功能和期待。现代农业正在融合成一个庞大的产业。而农村,依托产业和治理,不仅仅要实现共同富裕,更要实现宜居和文明。到那时,农民这个词儿,也将从代表一种身份,转变成一个拥有体面收入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