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 20171117 潜入深海的勇士
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入深海。最近,我国在深海探测方面又有新成果。11月13日,继“蛟龙”号之后,我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顺利完成结构探伤检测,近期将正式交付使用。如果说下潜深度超过7000米的“蛟龙”号展现的是中国的科技能力和实力,那么,下潜深度4500米的“深海勇士”则更多考虑的是中国开发利用海洋的实际与实用。取名为“深海勇士”,也是希望凭借它的出色发挥,像勇士一样探索深海的奥秘。我们的记者也在海试阶段,跟随着“深海勇士”进行了下潜。
10月1日,在中国南海的水下1053米,央视记者跟随潜水器“深海勇士号”下潜,看到了生活在这里的海参。
“深海勇士”号是我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它需要挑战的是4500米的深度,这也是“深海勇士”号设计中的最大作业深度,为了达到这个深度,“深海勇士”在我国南海进行了不同深度的28次下潜试验,完成了388项测试,获取了不同海深的近40只各类样品。原本计划4个月的海试任务,最终仅用了46天就圆满完成。
然而,要完成这样的试验结果并不容易,科研团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就是要与超强台风进行“智斗”。
中科院深海所“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海试队领队刘心成介绍:“今年试验期间,在南海地区我们经历了6个台风,其中4个台风对我们试验海区构成了影响。我们跟台风打游击,台风来了就躲,台风走了我们马上到试验区。”
在台风的间隙进行试验,要求潜水器随时具备最好的状态,等待下潜的指令。
“我们度过很多个不眠之夜,因为潜水器回收后,要判定故障,还要拆,拿过来在实验室测试,发现故障源在哪里?”刘心成说:“然后更换元器件,或者进行调试,再装配再进行测试,最后再装到潜水器上面进行舱内检查,测试通过以后才能算是故障排除。”
从随时排除故障,到做好下潜前的一系列准备,整个研制团队付出了巨大心血,以求达到潜水器的最佳状态。虽然在冲击4500米深度之前,潜水器已经完成了包括1000米、3000米等一系列大深度的下潜,但4500米的深度还是存在未知的风险。9月16日,根据进度安排,“深海勇士”需要在这一天冲击4500米的极限。这天一早,海试队员分别就位,确认潜水器状态、潜航员入舱、潜水器入水、下潜。
中船重工702所“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叶聪告诉记者:“下潜之前,我们充分准备了预案,发生情况怎么做,包括我们下潜的时候也是在思考这些问题,关注整个潜水器的变化,(潜水器)有的表现,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我们还稍微延长了在海底停留的时间,把作业的内容进行了加强。”
在水面上,“深海勇士”号的现场指挥部,所有人都在等待潜水器下潜深度超过4500米的那一刻。当数据跳过4500米,指挥部内一片欢呼。
海洋在人类进步和全球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1%,空间广阔,资源丰富。放眼全球,对于海洋、尤其是深海的探索,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包括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载人潜水器。然而,至今人类对于海洋生物圈、深海石油、海底矿产等海洋资源的研究,依然存在大量空白。
为了弥补我国深海探索方面的空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进行载人潜水器的论证,2002年,中国的第一个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式立项,开始了中国载人深潜研制的步伐。
2012年6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下了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记录,这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记录,“蛟龙”号的成功让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奠定了我国深海探索的基础,那么,既然我国已经拥有了下潜深度7000米深的潜水器“蛟龙”号,为什么还要再建造潜深4500米的“深海勇士”号?
中船重工702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徐芑南说:“我们国家海洋面积那么大,我们还有国际海洋,就靠一台肯定不够的。我们一台7000米肯定有得做,所以4500米再搞一台,核心技术自主化,关键设备国产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我们4500米,也不停留在4500米上,都在往下走,有计划地一项一项给它发展起来,这些都为我们万米的将来的成功有很好的支撑。”
海洋之广,一台大深度潜水器并不能满足需求,既然要再做一台,那为何要把“深海勇士”的设计深度定位在4500米呢?
徐芑南说:“我们潜水器的发展始终是国家发展为主的,那时候提出南海科学研究的需要,主要是在3000多米深度的大洋里面,(此外还要)把‘蛟龙’号的一些科技成果要应用上去。”
“深海勇士”号不仅在功能上与“蛟龙”号进行互补,而且还可以在“蛟龙”号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研发,最大限度地实现自主创新。
载人舱对于载人潜水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能够承载超高水压的载人舱对于载人深潜来说,是必须要突破的一道难关。“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李艳青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相当于一个大象的重量站在两个手指甲盖上。
为了设计、建造出耐高压、耐腐蚀的载人舱,研制团队针对国内的不同材料、不同工艺,充分地进行了研究,反复进行试验,在制作了多个不同的载人舱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深海勇士”号载人舱的最佳方案,并且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观察窗的数目在同类型潜水器中也史无前例地达到了5个。
在“深海勇士”号上,实现完全自主创新的不仅是关键的设备,还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比如船载水声通信系统。这套系统保证的是作业母船与潜水器之间的实时通信,能够将潜水器的实时状态数据、水下获取的最新图像和文字信息等,第一时间传递给水面指挥部。
中科院声学所海洋技术中心主任朱敏说:“水声通信这个领域来讲,我们这一套绝对是绝无仅有的一套,其他国家的声学系统,要么是水声电话,要么是独立的有一个传图像的东西,没有像我们这样一个各种功能在一起,能够实现图像数据指令完整传输的系统。”
而此次运用在“深海勇士”号与它的作业母船“探索一号”之间的船载水声通信系统不仅保证了信息传送的安全有效,跟之前在船尾吊放通信装置在相比,还做到了安装位置优化,最大程度地有利于船只行驶。
载人深潜和载人航天一样,都是系统化工程,需要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在任何关键环节都容不得短板,在“深海勇士”号上,包括锂电池、机械手、浮力材料等在内的十几项自主创新的先进技术都得到了应用。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胡震告诉记者:“从总体上来讲,国产化装备表现都非常棒,整个我们28次下潜这些国产化的装备,性能都能达到我们设计的目标。这台4500米载人潜水器的这个自主的知识产权,代表了我们国家从以前的集成创新走向自主制造,说明我们的能力,我们在深海领域的开发水平,达到了一定的新的阶段。”
对于我国的深海探索事业来说,无论是“蛟龙”号还是“深海勇士”号都仅仅是向深海进发的一个落脚点,可以载人到达全球所有深海作业的全海深的载人潜水器研制一直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这也为实现中国走向深蓝的海洋强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徐芑南说:“‘蛟龙’号我们只能处于跟跑,并跑,也往领跑在跑,那么它(‘深海勇士’号)呢,往领跑更往前一点。实现深海发展战略,这是也是我们海洋强国建设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海洋强国建设,又是我们中国梦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从中央层面的领导,一直到底下的所有的人,大家都一起都重视,从人力投入,精力投入,包括财力投入,我们都很大的发展。我是很有信心,能够2020年,看到我们的万米下潜。”
在正式交付后,“深海勇士”号将开启科考阶段。明年,它将在南海和西南印度洋开始进行相关的考察。向深海进军,需要科技支撑,需要我们的科研队伍继续在“深”和“潜”这两个字上做文章。深,就是要有深远眼光、攻坚克难;潜,就是要潜心科研、致力创新。扬波大海、走向深蓝,关乎国计民生。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我们才能不断推动海洋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