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 20171220 中国经济 含金量上下功夫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天在北京闭幕。每年的这个会议之所以备受关注,因为它不仅会回顾过去的经济工作,判断当下的经济形势,还会为接下来的经济工作定调。下一年的经济工作总基调是什么?政策思路是什么?重点任务有哪些?都要在会上作出决定。比如,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形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那么,过去这一年,中国经济究竟发展得怎样?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在质量、效率、动力变革上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又到年终岁末,各项经济数据陆续公布。作为国家级的金融智库,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从2017年初,开始对我国杠杆率进行季度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从2009年以来,一直呈陡坡状上升的杠杆率,在2017年首次趋于平稳并稍有下降。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经济学家李扬说:“杠杆率它是一个很综合的概念,是指债务对GDP的比,那就是说衡量的,是这个企业或者个人,在多大程度上靠借钱来生产,靠借钱来消费。这肯定有度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如果过度我们就会破产,如果一破产就会有系统性风险。”
企业或个人适当借钱,一定程度上能更快地实现目标,但是如果借的钱太多,超出了自己的偿还能力,就有风险了。对整个国家来说也是一样,杠杆率可以简单理解为风险系数,它不断上升,就意味着经济中积累的风险越来越多,经济的发展是不健康的。所以,2017年,看到一直上升的杠杆率稳定下来并稍有下降,这个势头,让李扬有点兴奋。他说:“它是我们整个经济的效率和质量提高的一个很具体的表现。你想我靠借钱来过日子,和我适当的借钱,各方面都能平衡,你说哪个好?肯定是后者好。这是一个好现象。习主席在全国金融工作会上说,金融风险千风险、万风险,风险的源头是高杠杆。他把问题点出来了,点出来大家就控制,已经可以说2017年控制初见成效。”
去杠杆,仅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任务。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多个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钢铁、煤炭去产能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的目标。1到10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3.3%。杠杆率下降,利润率增长的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中国经济质量的变化。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就是说,中国经济今后的发展,要从主要解决“有没有”,转向着力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高质量发展首先一个层面,我的理解它的内涵就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增长;第二个内涵我觉得应该以改善民生为导向的发展,这就涉及到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增长量的问题,它实际上是更广的一个含义,涉及到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不同层次的体现;第三个内涵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说高质量发展本质上讲就是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高质量”无疑是对经济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呢?
李扬表示:“从速度向质量转化是一个关乎全局的,而且可能会覆盖半个世纪的一个大的转型、一个大的战略。三个要点:质量、效率和动力,是三个战略支点。而这三个战略支点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并列的,质量效率是最终的目标,而动力的转换是实现目标的途径、手段。”
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健康还要有高效率。
2017年,一场质量效率的大变革,正在有着125年历史的青岛港悄然发生。12月4日,随着桥吊把最后一个集装箱装到船上,“以星芝加哥”号货轮在青岛港的作业全部结束。这次作业单机装卸的平均效率,达到每小时39.6自然箱,超过全球自动化码头平均水平近50%,创造了一个新的纪录。
在这个创造新纪录的码头,安静无人,车辆、吊具等大小型机械在紧张地忙碌着,就象一个大型交响乐团里的不同乐器,各司其职又协调有序……
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杨杰敏介绍:“整个码头的生产作业全部实现了无人化,有现场7台大型装卸船的特种机器人,我们叫桥吊,来完成装卸船的作业。有38个无人导航车,来完成码头的水平运输,有38个全自动化的轨道吊车来完成整个堆场的码放。可以说这是由一组不同类型的大型机器人统一完成整个码头的生产作业。它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大脑’,或者说计算机系统来进行现场作业的指挥。”
杨杰敏所说的“大脑”就在自动化码头的生产控制中心,码头上的所有运行都在电脑程序的掌控之中。在这里负责监控的王崇山之前是一名桥吊司机,是全国劳模许振超的徒弟。2003年,他曾经与许振超一起创下了每小时单机作业效率的世界纪录。这次自动化码头的新记录诞生后,许振超找到了王崇山,想亲眼看一看。
徒弟总是忍不住要向师傅炫耀一下成绩,何况这个自动化码头还有多项“全球首创”的新技术,这些技术让王崇山感到很有底气。
安全、效率和质量,贯穿了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建设的整个过程,也是他们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青岛港从一个年吞吐量几万箱的小港口,飞速成长为年吞吐量超千万箱的世界级大港,接下来该向何处去?经过充分论证,建设“自动化码头”成为了青岛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建设自动化的集装箱码头,要比建设传统码头有很多优势,首先是它的效率优势,在效率上能够提高30%,在成本上能够降低70%,关键是它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发展,高效率的发展。”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焦广军说。
从开工到投入使用,青岛港的集装箱自动化码头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欧洲一些国家要四到八年时间才完成的研发、建设过程,整个自动化系统里面有超过25项专利技术。自主创新,成为青岛港质量和效率变革的强大支撑。而要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样也需要创新,需要动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说:“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它们互相是有关系的,这三者之间形成一个合力,就是最终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李扬认为:“这个全要素生产率,我们把它归为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科技进步,第二个就是组织的变革、体制变化,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全要素生产率,就是一强调科技进步,二强调体制变革,它的深刻的含义在这里。”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几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2%,2017年,在基础科学研究上,我国加快补短板,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
这个像粉笔一样的东西,是我国刚刚研制成功的超级显微镜,它能观察比头发丝还小100万倍的原子的结构,一根头发丝的断面,在这个显微镜下,就像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而这个圆柱形的大家伙,是今年在安徽合肥通过国家验收的重大科学装置,超强磁场。超级显微镜用于超强磁场,这样的强强联合,让实现更多颠覆性的技术突破成为可能。
大科学装置推动前沿基础研究不断突破,为创新驱动带来了源头活水。目前我国已经在核物理、未来网络、空间和天文等多个领域建成了50个重大科学装置,在大科学装置聚集的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国家建立三个综合性科学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的基础研究,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科院与合肥市共同创建的合肥创新院,就是一个接蛋的盘子。作为一个新型的研发机构,它不仅是个研究院,还是一个独立法人的公司。通过这样的平台,科研人员可以很快将成果转化出去,最高能拿到收益的70%,如果组建公司,还可以拿到股权,获得科研成果市场化后的长期收益。这些体制机制上的突破,极大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合肥创新院科研人员刘青松说:“我们从2009年开始,那时候我们是零,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有80多个人,在进行生命科学的相关研究,我们叫全产业链的这样一个研究,实际上现在就是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发展,到产品到市场,然后从市场上再返回来,再去找到新的问题,接着去研究。”
创新的引擎,正在被改革点燃。目前,国务院授权的169项全面创新改革举措,在全国8个试验区域全部启动。2017年,我国制造业技术升级、产业结构高端化的发展特征愈加明显。在数字科技的人工智能、智联网、金融科技等方面,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刚刚落幕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布了14项世界最顶尖互联网科技成果,其中超过一半来自中国。创新,正在开启中国经济新的未来。
梳理2017年的中国经济,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发展的质量在提升,看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了成效。马上到来的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经济工作的思路和重点是什么?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长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三大攻坚战。此外,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会议还部署了八项重点工作。明天的节目当中,我们将请专家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