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2 矢志不渝探太空

《焦点访谈》 20180122 矢志不渝探太空

说到中国人的飞天梦,就不能不提到中国的飞天人。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这支特殊的队伍就成为人们眼中的飞天梦之队。20年来,神秘的太空已经见证6次11位中国航天员的身影。这个英雄的群体也为我国载人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快速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之际,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11名曾经出征太空的航天员,聚集在五星红旗前,重温入队誓词,不忘入队初心,牢记航天使命。20年间,他们六上太空,连战连捷,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

2003年,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浩瀚宇宙太空,第一次迎来了中国访客——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征战太空,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

2008年,神舟七号,首次验证空间出舱活动,航天员翟志刚挥舞国旗,以豁达自信的一小步,实现了中国人与太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2012年,神舟九号,首次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航天员刘旺以高精度的完美表现,一次对接成功,叩开了中国首个太空家园的大门;

2013年,神舟十号,首次开展太空授课,航天员王亚平站在世界最高讲台,在数以千万计青少年的心底,播下了科学与梦想的种子;

2016年,神舟十一号,首次实现中期在轨驻留,航天员景海鹏、陈冬33天的太空之旅,为后续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不断突破,不断创造新的辉煌,这是20年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留给世界的深刻印象,然而辉煌的背后,离不开中国航天员20年的拼搏与坚守。在加入航天员大队前,他们都是有过1000多小时驾机经验的优秀飞行员。虽然太空与天空仅一字之差,但对人的要求却是天壤之别。为练就过硬的飞天本领,他们要进行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学习训练。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刘洋说:“那段时间,在我的整个生活过程当中,我觉得就剩下两件事了,一个是学习,一个就是训练,完全就没有任何外界事情的干扰。”

征战太空是从来都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航天员要承受超重、失重、低压等特殊环境因素的严峻考验,挑战的是生理和心理的承受极限,必须在飞天前跨越一道道高强度训练的难关。让人头晕呕吐的转椅训练,让人极其疲劳的模拟失重水下训练……而挑战超重耐力的离心机训练,则是每一位航天员脑海里最深刻的共同记忆。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中,常人只能承受3至4倍重力加速度,而航天员要承受8倍,相当于8个自己的重量压在身上,往往面部肌肉变形,呼吸异常困难。

“做8个G,承受40秒,一般人确实承受不下来”,“根本就动不了,眼泪不自觉就往外飞,视野里面会出现小的白点,因为血液会往下肢走,出现灰视”……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航天员们说。

“这是离心机,我们平常就躺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面”,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特级航天员聂海胜在现场还介绍说:“我们在坐离心机的时候左手要握着这个红色的按纽,在过程中受不了的情况下一按,上面的控制人员就会把这个高速旋转的离心机停下来。20年来我们所有的航天员都没有按过这个按纽,在很难受的情况下也要坚持、坚持,一直坚持到现在。”

经过5年的严格训练,两批21名航天员,都顺利通过全部课程和训练科目的考核,全部具备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创造了世界航天员训练零淘汰率的纪录。然而,具备过硬飞天本领,并不意味着飞天之路就像预想一样的顺利。2003年10月15日,这是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一天,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首飞成功。人们通过电视屏幕看到的是杨利伟神情自如的英雄形象,然而这背后是杨利伟刚刚经历了一场谁也没有预料到的生死考验。在飞船发射的上升阶段,当杨利伟正承受数倍于自己身体重量的巨大过载压力的时候,火箭与飞船产生了低频共振,二者叠加在了一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特级航天员杨利伟说:“就像在我周围放的都是敲锣打鼓,振动得你受不了,有一种像濒临死亡的这种感觉。”

首飞意味着要用生命去探索许多未知的风险。杨利伟用常人难以企及的意志力挺过了来势汹汹的26秒低频共振考验。凯旋后,他把这个意外情况及时反馈给了航天科技人员。经过技术攻关,从神舟六号飞船开始,低频共振问题就彻底解决了。然而,5年之后,一场更加惊心动魄的考验在神舟七号飞船上发生了。神舟七号飞船主要任务是验证太空出舱行走。当全世界都把目光聚焦在航天员翟志刚身上时,意外发生了,翟志刚几次努力,都打不开出舱的舱门。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翟志刚说:“开舱门的力量用完了,舱门没有打开,这就有点着急了。如果门打不开,那我肯定就出不去,我要是出不去,神舟七号的飞行任务就没有完成。”

此时,飞船即将飞出测控区,如果打不开舱门,出舱活动就要延迟。翟志刚和另外两名航天员刘伯明、景海鹏立即启动预案,用辅助工具连续撬了3次,终于打开了中国人迈向太空的大门。可就在此时,“意外”接踵而至——轨道舱突然响起了火灾警报。

在太空中,航天员最害怕的故障,一个是火灾,另一个是舱体泄漏失去气压,二者都可能会导致航天员回不来。按照常识,神舟七号飞船轨道舱正处于真空环境,不可能有火警,但也不能排除其它意外故障。

翟志刚说:“景海鹏在返回舱里面,针对飞船的各个系统,各个设备都检查过了,也没有发现异常,只是报火警。”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刘伯明说:“接下来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即使我们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

危机面前,3名航天员临时决定改变出舱程序,首先展示五星红旗,让五星红旗见证了中国人在太空中的第一步。事后经过天地共同检查确认判断,火灾是一场虚惊,是真空环境下仪表发生了误报警。神五、神六、神七航天员们英勇无畏的太空探索,为后续载人航天任务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过去的5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3年之中,神舟十号、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接连升空,无论是飞行时间,还是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项目的数量,都超过了以往任务的总和,对航天员各方面的考验也是前所未有。在神舟十一号任务中,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就遇到了一次严峻的挑战。神舟十一号任务安排了一项太空跑台束缚装置验证试验,这在地面上是无法模拟的。通过太空跑台锻炼身体,能够保持航天员充足的体能,这是将来航天员执行空间站在轨长期驻留任务的重要设备。然而,景海鹏和陈冬试验了两次,两次都失败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陈冬对记者说:“这是我们空间站任务之前的最后一次任务,我们这个试验如果做不了,没有成功,那么在空间站的时候那跑台能不能上?真的压力很大。”

经过两天的反复分析研究,两位航天员决定向地面申请第三次试验。前半程,他们依然找不到感觉,最后快要放弃的时候,他们终于找到了跑起来的窍门。

景海鹏说:“在地面跑步咱们重心是看前的,谁也没有这么仰着脖子跑,没有。在天上你可以放心大胆的仰着头跑,这就是窍门,找到了。最后可能大家看到了,我用各种姿势正常跑、双臂展开、抱着头、背着手。”

20年来,6次飞天,6次凯旋,人们记住的是11位执行过任务的航天英雄的名字,因为机会有限,21名航天员中,还有10位至今尚未实现飞天梦想,这10人中有5位首批航天员因为年龄超过黄金飞行期,不得不遗憾退役。其实他们的付出和执行任务的航天员一样多。

邓清明,在首批还在服役的9名航天员中,是唯一一位还没有实现飞天梦想的航天员。20年来,邓清明先后3次入选梯队成员,一次次与飞天擦肩而过,但他依然在坚持,依然在为下一次飞天任务努力准备。

“面对这种挫折,我也很难受,并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我们这个团队太优秀了。我们是一个团队,战友飞就是我在飞。航天员不管是主份的还是备份的,都是航天员的本分。”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邓清明说。

不管是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这个本分就是中国航天员们20年来不忘初心,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誓言。这个本分造就了20年来他们一次次载誉而归,一次次所成就的英雄传奇。而这背后,则是他们长期的艰苦训练和默默坚守,是所有航天人的辛勤耕耘和无悔付出。现在,航天员们正在按照计划,展开新年度空间站工程任务学习训练,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我们祝中国航天员再创辉煌。为中国航天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