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1 守好净土 续写传奇

《焦点访谈》 20180721 守好净土 续写传奇

日前,《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对外发布。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从这些词儿就可以看得出,青藏高原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推动高原可持续发展,也对促进中国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羌塘高原藏羚羊个体数量从2000年的6万多只恢复到2016年的20万只以上;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生态保护等工程每年向下游输送600亿立方米的优质水。2016年,全国颗粒物年均浓度达标的96个重点城市中,16个位于青藏高原。目前,青藏高原地区仍然是地球上最洁净的地区之一。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和青海两省区全部,以及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等四省区部分地区。这片土地美丽又神秘,举世关注。这里是珍稀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地和高原物种基因库,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7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白皮书全面阐述了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坚持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加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为保障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白皮书围绕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与制度的完善、生态系统保育的成效、环境保护的成就、绿色经济的形成、科技支撑体系的建立、生态文化的培育等六大方面,以充分的事实和大量的数据,全面客观介绍了中国高度重视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把青藏高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域,不断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完善相关措施,加大资金投入,使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取得巨大成就,保持了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良好局面。

说起生态文明建设大家最想了解的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现状到底怎么样呢?西藏自治区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在发布会上,西藏自治区副主席介绍了西藏生态系统的现状:“中科院和相关部门的监测评估显示,西藏高原各类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生态质量稳定向好。水、大气、声、土壤、辐射及生态环境质量均保持在良好状态,主要城镇环境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雅鲁藏布江、怒江、羊卓雍措等主要江河湖泊水质保持在Ⅰ或Ⅱ类水域标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无黑臭水体。”

多年来,西藏自治区大力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认真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严格控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推进美丽西藏建设,确保了西藏生态环境持续保持在良好状态,守护了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近年来,新闻报道中不断传出青藏高原雪豹、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增多的消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的恢复与扩大正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明显标志。

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副巡视员税燕萍说:“近年来通过大范围建立自然保护区,已经将全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划入保护区,同时在实施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工程的一些措施,使一些重要生态区域的生物物种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白皮书披露,青藏高原上黑颈鹤、藏羚羊、普氏原羚、野牦牛、马鹿、滇金丝猴等的个体数量正在稳步增加。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到此越冬的黑颈鹤逐年增加,约占全球黑颈鹤数量的80%,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黑颈鹤越冬地。羌塘高原藏羚羊个体数量从2000年的6万多只恢复到2016年的20万只以上,野牦牛个体数量由保护前的6000多头恢复到2016年的10000多头。在全世界仅剩的4000只雪豹中,在青藏高原地区就有2000只左右。这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更有着独特的价值。

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是亚洲多条河流的发源地,水是青藏高原上最珍贵的资源之一。据白皮书披露,2005年,国家启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截至2017年年底已累计投入80亿元。草地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恢复,水源涵养和流域水供给能力提高。与2004年相比,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年均向下游多输出58亿立方米的优质水,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首先依赖的是法制体系的完善。在白皮书中提到,近年来,国家制定或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多部相关法律法规,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制度保障。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发布,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健全。

目前,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在由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向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转变。2016年,国家正式批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这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核心是实现三江源重要自然生态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

田锦尘说:“从根本上解决过去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存在的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职责分割的管理体制,实现一件事由一个部门负责,为此青海组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和相应的三个园区管委会,对三个园区所涉及4个县进行大部门制改革,而且组建成立了三江源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和管实现了集中统一和高效管理。”

除此以外,青海制定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初步搭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规划体系、标准体系、管理制度体系、法律体系。这一系列标准体系的建立意味着将以更统一、更严格的标准对三江源进行保护。

2017年,青海可可西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可可西里申遗成功,三江源的保护依然任重道远。不能忽视的是,在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科技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国科技工作者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综合科学考察,获得了数百万字的第一手科学考察资料。

现在科技工作者正在推进的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这将持续为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撑。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青藏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就是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的标志性工程。

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与居住其中的农牧民生活现状密不可分。在白皮书中提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青藏高原诸省区通过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开展教育培训、提升民众参与度、表彰先进人员、创建生态节日等,使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普及。通过生态补偿、发展特色农牧、旅游业等多种手段让当地农牧民获益。

据税燕萍介绍,2016年自治区出台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生态补偿脱贫实施方案,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让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护林员、自然保护区管护员、环境保护监管员、草原监督员、农村乡村保洁员,当年就提供了50万个生态保护政策性的岗位,人均收入3000元,到了2017年生态保护岗位增加到70万个。”

目前,青藏高原各省区在生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推进全域旅游,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业开放水平,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美丽的青藏高原正在努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让人欣慰,但是挑战也不容忽视。巩固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任务依然艰巨: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冰川退缩、冻土消融、灾害风险加大的威胁依然存在;经济发展中,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进一步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才能够让青藏高原的美丽和神秘世代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