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从2017年3月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到2017年7月三地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到如今,大湾区的发展规划一直是备受关注。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终于正式对外发布。这个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有了更加清晰的发展方向。粤港澳大湾区,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湾区,在这个5.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包含了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为什么我们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如何协调发展,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呢?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个市组成的城市群。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超过当年全国经济总量的12%,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中央决定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正是期望大湾区能够顺应全球发展潮流,更好地发挥香港和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建设国际一流大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成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示范。”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国际、国内的双重压力与挑战。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匹配、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突出,亟需培养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粤港澳同样面临一些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三地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不仅有利于港澳融入祖国发展大局、为三地发展注入新动能,湾区的独特优势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湾区经济与内陆型经济有很大不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等让它成为国际经济版图中的突出亮点。当今世界发展条件最好、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大都集中在沿海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就是世界公认的三大知名湾区。可以说,湾区已经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介绍,东京湾的经济总量占到日本整个经济的30%左右;纽约湾应该说目前是全球财富最集中的地方,经济总量 有15000亿美元;旧金山湾是目前全球科技创新的一个发源地。
地理位置的优势所引发的一系列效应,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打开了空间。而长期以来,粤港澳在发展中形成的独特基因,也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基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说:“如果笼统地说,京津冀以央企、国企为主;长三角以国企、外资为主,那么粤港澳就是一个民营企业特别发达的地方,市场氛围特别浓郁的地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试验田。这个地方市场发育最好,完全可以作为牵引中国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的领头羊的角色。”
不过,在三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上却有一个很大的障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和三种货币,这在国际上是没有先例的。像是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的规划和建设都是在同一种社会制度、同一种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而港澳与内地间在人员、资金等要素的流通方面存在障碍,这种障碍在内地9个城市间也不同程度存在。如何解决这些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难题,关键在于创新。
林念修说:“国家从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体制规则‘软联通’两个方面着手,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安排。比如,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互联互通,推动珠三角九市加快建立与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推动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有序推进粤港澳三地金融市场合作发展,制定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发展的政策措施等等,这些都是推动实施大湾区战略的着力点。”
纲要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明确了每个城市的功能定位,并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出了七大重点任务,包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等。支撑这些重点任务的正是一些促进三地融合发展的创新型政策举措。
王福强说,这些政策举措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如何畅通这四类,还包括资质互认、标准对接、民生合作,甚至包括空间拓展。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重点,这也是继北京、上海两个科技创新中心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建设的又一个国家级科创中心。粤港澳三地将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区域协同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开放创新等5个方面,推出一批具有突破性和可操作性的举措。
林念修说:“与北京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相比,大湾区科创中心重在发挥港澳独特的国际化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区的优势,强化三地在人才激励、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政策对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说:“香港、澳门它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说香港的高等教育,有很多大学是世界排名在前的,非常优秀,这点我们是有差距的。我们有自己的研发,自己的技术力量,跟它结合起来,能够共同发展。现在共同推的试点,包括比如说在河套要搞新的科技研发点、在广州的南沙、在(珠海)横琴。在横琴产学研结合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建立国际标准的中医药质检中心等等。”
搞科技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怎么更好地促进人才流动呢?
王福强表示,引进港澳的人才到内地来创业就业,他们首先面临的问题是配套的公共服务,他们的出入境政策。在大湾区框架下,会对这些制约性因素,出台一些政策措施,包括便利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内地就业创业,签证制度、支持政策,包括营商环境,包括奖励,都会给他很好的优惠政策。
其实在纲要发布之前,中央有关部门已经相继出台了一些便利港澳同胞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的政策措施。比如说2018年9月1日起,港澳居民可以在内地申领港澳居民居住证。有了这张居住证,港澳居民在公积金社保、教育医疗、求职就业等方面就可以享受与内地居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了。而在纲要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这个重点任务中,针对这些制约性因素又给出了更多改革的方向。
让大湾区的发展更好地惠及民生,从教育、医疗、就业、休闲等方面打造一个优质生活圈,是纲要中透露出的另一大亮点。而先行启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则为这项工作提供了保障。
2018年9月,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列车从香港西九龙站到深圳福田站,最短运行时间只有14分钟,到北京西站不到9个小时,拉近了香港和内地城市间的时空距离。
同年10月23日,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开通。11月20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过江通道——虎门二桥主线也全面贯通,预计今年建成通车。
不断完善的交通体系增强了大湾区与周边区域的互联互通水平。2018年,内地访港旅客超过5100万人次,助推了香港旅游业的发展。三地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要素的流动也更加顺畅。这一方面有助于港澳发挥自身优势,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能让内地居民获得更优质的服务。当然,面对将来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现有的交通网络还有很多不够适应的地方。
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样存在。补发展短板同样也需要从交通体系建设上下功夫。
张晓强说:“粤东、粤西、粤北发展差距很大,所以首先在省内通往粤东、粤西乃至粤北的这种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还要花很大的力量。再进一步就是它周边多省,包括海南、广西、湖南、江西、福建,这种外通的交通网络建设要加强。这样才使得大湾区的这种引领带动作用更好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大家共同发展。而别人的发展,也为大湾区能够注入强大动力。”
在“硬联通”之外,三地间的“软联通”是难点,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包括人员车辆间的往来、资质互认、标准对接、民生合作等等。只有实现了这些制度层面的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才能取得“1+1+1>3的实质成效。
规划纲要指出,到2022年,大湾区要基本形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而到2035年,要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蓝图的展开,一个大开放、大合作、大未来的大格局,正在南粤大地清晰擘画,一个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冉冉升起。这是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也是香港和澳门发展的大机遇大文章,更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一章。三地瞄准战略定位,打通制度障碍,同心协力,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顺畅地流通起来,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