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6月11日,在江西于都、瑞金、福建长汀、宁化四个中央红军长征主要出发地举行。中央和地方媒体记者将重温伟大壮举,讲好长征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在曾经的两万五千里征程中,有哪些可歌可泣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颂扬和传承呢?
在江西于都河的长征渡口,“再走长征路”启动仪式的主会场就设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媒体及长征沿途13个省市区主要媒体,组成了全媒体报道团队,从江西于都出发,以红一方面军走过的路线为主,计划用两个月时间,回顾长征路上的重大战役、重大会议、重大事件,深入挖掘艰苦卓绝斗争历程中的感人事迹。
85年前,中央红军主力共八万六千多人,分别从十个渡口渡过于都河,毛泽东、周恩来等就是从这个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的。为了避免敌人飞机的轰炸,隐蔽战略意图,红军连续多天在于都河上架设浮桥,傍晚架桥,晚上渡河,第二天清晨再把桥拆掉。
位于于都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再现了80多年前的历史场景,于都百姓倾其所有,捐出了门板、床板、店铺板,甚至是维持生计的渔船架设浮桥。有一位70多岁的曾大爷,把自己的棺材板都捐献了出来。月亮升起来的时候,红军战士打着火把开始依次渡过于都河。过河的队伍里,有南昌起义时期的老战士,也有刚参军不久的苏区子弟兵。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85年前,86000红军战士,怀揣坚定的革命理想和救国救民的决心,身后是亲情血肉,前方是未卜的征程。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在长征路上,正是凭着这样的理想信念,才留下一个又一个的传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1706年建成以来310多年间,从桥上通过的人不计其数,然而所有走过这座桥的人,却没有像1935年5月29日清晨从这里通过的22个人那样,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泸定桥边的这座纪念馆把那个清晨的故事定义成了永恒,22根方柱代表着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其中只有5根刻有名字,两根刻有头像,其余的由于战事紧张,连名字也未能留下,只写着飞夺泸定桥勇士。可以想象,他们都应该是牺牲在了随后的长征路上。
红军战士凭他们的坚毅和勇敢,每一天,每个人都在创造奇迹。红军长征先后翻越40多座巨大山脉,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其中5座大山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
2008年8月,当时94岁的老红军赵世新故地重游,回到夹金山。看着面前明媚的阳光、平整的公路,赵世新哭了。
穿过草地时,食物匮乏,野草、皮带用水煮了充饥,好多红军战士长眠在川西的草地上。
长征途中,红军穿越13个省份、40多座大山、20多条大河,始终处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追击、堵截与合围中。很多时候,红军翻越雪山大河后还必须马上投入战斗。长征途中发生过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平均3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中央红军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
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我们党领导红军,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20多天前,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于都,他强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石仲泉老人是研究党史的专家,他曾7次到过于都,每次他都要去看看当年的红军遗址,尽管已经82岁高龄,他还要坚持去重走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
山路崎岖,下过雨之后满地泥泞,最终,花了两个多小时,走完这段5.2公里的长征小路后,老人感慨万千。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我们也会面临许许多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在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官兵牺牲。正是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长征精神,让党和红军一次次绝境逢生,最后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在新的长征路上,仍有许多“雪山”“草地”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长征精神永远是我们这个民族攻坚克难的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