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1 为中国制造加注智慧

《焦点访谈》 20170501 为中国制造加注智慧

今天带大家来认识两位不一般的劳动者,他们的工作都是和大机器打交道。先来认识一位女性,她叫曾艳梅,是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我们平时乘坐的火车、地铁和动车是否安全和舒适,都和她的工作有关系,因为她研制的是车辆上最关键最重要的部件——车辆转向架。

这里是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它是连接上海中心城区和郊区的主要交通干线之一。开通三年多来,平均每天载客超过19万人次。也许有人不知道,上海地铁16号线还创下了一个“世界之最”,它是世界上A型地铁列车中运行速度最快的,它的运行时速达120公里。据了解,地铁列车根据“体宽”可分为A、B、C三个型号,A型列车宽度最大,载客量最多。

然而,就在十几年前,中国的地铁车辆高端装备几乎都被外国公司垄断,研制中国人自己的120公里时速A型地铁车辆,还被认为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2011年,在距离上海千里之外的湖南株洲,一位年仅37岁的女工程师主动请缨,向这个梦想发起了冲刺,她就是曾艳梅,她要研制的是车辆上最关键最重要的部件——车辆转向架。车辆的承重、导向转弯、驱动、制动和减振平稳舒适都要靠它。

曾艳梅告诉记者,在研制120公里时速A型地铁车辆转向架之前,中国只有研制100公里时速A型地铁车辆转向架的经验,然而时速从100公里到120公里,虽然只提高了20公里,但对于转向架来说却是质的跨越,一切都要重新设计。

速度提高了,车辆就很容易出现失稳的现象,舒适性也会变差。为了解决高速下车辆的运行安全性和运行舒适性的问题,曾艳梅大胆地提出了轻量化设计思想,就是要让转向架变得更轻。

地铁车辆转向架看似简单,却包括10多个复杂的功能系统,涉及零部件上万个,要让它变轻谈何容易。一个转向架重达七八吨,按照曾艳梅的计算,至少要减轻百分之十,才能保证在120公里时速下的安全性指标。经过反复思考计算,曾艳梅把目光投向了四个车轮上的刹车盘。

据了解,在这之前,地铁车辆制动系统的刹车盘都是采用钢铁材料做成的,全世界的地铁车辆还没有在刹车盘上采用铝合金材料的先例,曾艳梅决心大胆试试。

经过反复计算比较多种铝合金材料和各种刹车片,曾艳梅终于找到了理想的铝合金材料。新的铝合金材料刹车盘换上后,重量比以前减轻了三分之二。

解决了车辆的安全性问题,曾艳梅又开始着手解决另外一个难题,那就是在高速下车辆的舒适性和稳定性问题。这跟转向架的两级弹簧减振系统密切相关。

一般车辆转向架的一级减振系统采用的是螺旋钢弹簧,直接影响车辆的稳定性,二级减振系统采用的是空气弹簧,直接影响乘客的舒适性感受。曾艳梅要解决的难题是,在120公里的高时速下,如何避免两级弹簧产生共振。

解决共振的办法就是要对两级弹簧的各种参数进行最佳匹配。曾艳梅率领她的团队,选出了几十种一级弹簧和二级弹簧,通过废寝忘食的计算分析,终于找到了一种最佳的匹配参数。

除了世界领先的120公里时速A型车辆转向架,曾艳梅还走出国门,创造性地为土耳其伊兹密尔市的轨道交通设计了铰接式转向架,完美解决了当地转弯半径仅30米的极端环境的考验难题。截至2016年底,仅应用这项新技术就实现销售收入约30亿元。几个月前,铰接式转向架技术荣获了第十八届中国专利金奖。正是以曾艳梅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奉献,中国的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不仅已经完全做到了国产化 ,而且还走出去,远销世界10多个国家,打入了欧洲市场。

18年来,曾艳梅参与研发的各类转向架已经生产超过2万台。我们平时坐上地铁,可能我们脚下的转向架就是曾艳梅他们研制的。今年2月,曾艳梅荣获了“全国五一巾帼奖章”。说完曾艳梅的故事,下面这位全国劳模的故事更加神奇。他在车间里工作,但面对汽轮机这样的庞然大物,却能像老中医看病一样望闻问切。

在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装车间,今年58岁的吴国林被大伙誉为汽轮机的”神医”和装配大师。

汽轮机是一种将蒸汽能量转换成为机械动力的高端机械,广泛应用在电力、石化、航空等领域,是一种生产技术难度非常大的机械。一台汽轮机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吴国林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给它解决疑难杂症。

别看汽轮机庞大又笨拙,但在吴国林眼里,这堆钢铁就像一个人,有喜怒哀乐,也有生死病死。只要汽轮机有毛病都能看出来、听出来。

不久前,一台价值几千万的汽轮机正在试车,突然,吴国林听到了常人难以察觉的异响。

停机以后一查原因,顿时把在场所有人都吓出一身冷汗。原来汽轮机的仪表盘上虽然显示转数为1分钟15000转,但汽轮机实际转数已经达到1分钟30000转,超过正常转数一倍以上。如果继续试车,后果不堪设想。

正是靠吴国林的丰富的经验和细心,公司成功避免了一次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别看吴国林现在这么神,40多年前,他刚参加工作时,却因为工作能力差,差点被公司开除。

为了证明自己并不笨,吴国林硬着头皮,在汽轮机厂待了下来。从那时起,吴国林开始努力钻研技术。每台汽轮机都有上万个零部件组成,别说组装,就连把所有零件认齐都非常困难。为了赶超别的工友,白天上班时,吴国林虚心向师傅请教,晚上回到寝室时,反复记忆设计图纸。经过三年的摸索,吴国林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慢慢地汽轮机这个庞然大物,在他眼中变得越来越听话,越来越灵活。

从事汽轮机装配工作40多年,吴国林组装和诊断过的汽轮机不下万台。为了解决了车间试车台资源极度紧张的问题,吴国林还发明了快装台位法,将汽轮机组装的效率一举提高了4倍。2013年,吴国林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国家级大师工作室。通过工作室,吴国林先后为企业和全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骨干。

曾艳梅和吴国林,这两位能手既是劳模,也是专家,在他们的专业领域扎扎实实苦干了多年,也一门心思钻研了多年,真正地把职业当成了事业,把工作当成了挑战。要把事业干好,还就得有这么一股子心无旁骛、不怕付出的专注劲儿。这样的能手越多,中国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就越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