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9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焦点访谈》 20170929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健康是成就一切的基本。对于个人来说,健康的身体是安心工作、舒心生活的基础;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健康则是这个国家能够长久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在去年8月召开的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对中国目前健康事业和人权进步做了详细的介绍。

今天发表的《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是对中国健康事业的一个回顾和总结,以丰富的资料和详细的数据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历程。其中,一些和人们健康息息相关的内容进步明显。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仅有医疗卫生机构3670个,卫生人员54.1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8.5万张,人均预期寿命仅有35岁。这之后,中国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初级卫生保健,人民健康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从1981年到2016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提高到了2016年的76.5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90年的88.9/10万降到2016年的19.9/10万,婴儿死亡率从1981年的34.7‰下降到2016年的7.5‰,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已经达到983394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741万张。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认为,我们只用了占国家GDP的6%左右,让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的人群健康状况,达到了一个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是很不简单的。

健康事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更需要从意识上认识到健康对人类的重要性。国际重要人权文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明确指出,健康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中国批准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就承担着履行保障健康权的责任、义务。所以保障健康权是中国人权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白皮书》将健康事业的发展从人权事业进步的角度进行体现,明确在中国健康权已经成为制度化和法律化的内容。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总领、以民事法律法规、卫生行政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为事实基础,以健康领域各种纲要、纲领、计划为行动指南的健康制度体系,切实保障公民的健康权。

白皮书的第一章重点介绍了从新中国成立起,中国就开始探索一套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权保障模式,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提升中国的健康权保障水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事业。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傅卫介绍,我们更加强调医疗卫生事业、健康事业公益性属性,我们是坚持政府主导,所以我们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也是以公立医疗机构作为主导的。我们特别强调预防为主,所以我们用比较少的投入可以取得更大的一些健康的产出,还有,我们特别强调社会各界的参与,共建共享原则,来发动政府、行业、社会、个人共同来促进健康事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有13.75亿人口,国土范围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如何为大家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并且能够富有余力地提供更多层次的健康服务,是此次发布白皮书中的重要内容。

傅卫介绍,我们国家经过这些年来的努力,基本健康保障,基本保险覆盖率,可以说很负责任地讲,实现了全民覆盖95%以上。特别是2016年,我们开展精准扶贫,动员了80多万人的力量,对我们国家的贫困人口,主要导致他们疾病和因病致贫的93种重点的疾病,筛查出来,然后制定相应的方案。

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健康需求,如何能够更好地满足?白皮书从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全民医疗保障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资源要素持续增加,社会力量办医不断增长,并对一些特殊地区居民、特殊人群给予政策上的倾斜,特定群体的健康水平也在不断进步。比如,在妇女儿童健康领域,我国在不断进行硬件投入、支持专业妇幼保健机构建设的同时,也不断推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理念,更大程度保障妇女儿童的健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副主任金曦说:比如说农村的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筛查工作;比如说对于准备怀孕的妇女补服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比如说我们整个把孕产妇的健康管理和0到6岁儿童的健康管理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都免费了。最近也公布了2016年我们多生出了132万,而且这132万,他们是有更多高风险的孕产妇,但是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2016年孕产妇的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都还是稳中有降。

除了提升人民群众到医院就医的服务质量,我国在推动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方面也实现整体提升,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可获取性和均等性。建成完善了世界上覆盖最广、反应最快的疫情监测报告网,实施重大疾病综合干预,血吸虫病疫情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病毒性肝炎、癌症、艾滋病等疾病的防治取得明显进展。

“比如说2012年,我们消灭了新生儿破伤风”,刘远立介绍,“我们曾经是世界第一的肝炎大国,通过乙肝疫苗,现在应该说我们五岁以下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的携带率大大下降,已经降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的结核病曾经也是非常严重的,近些年来,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也使得我们结核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也降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2012年以来,中国不断加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度,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保,积极建设分级诊疗制度,优化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

医改的方向,也时刻回应群众的呼声。2016年春节刚过,国家卫计委和国务院医改办收到了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一个“命题作文”。当时,“儿童看病难”成为媒体高频词。“看病似打仗、挂号如春运、输液像是流水线”,儿科医生和儿童家长都苦不堪言。仅仅两个月后,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就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这样的医改,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说:“医改是世界性的难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总书记九次主持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来审议关于医改的一些重大文件。我们制定出台了大体是56件重要的政策性文件,既涉及到立柱架梁的任务,也是接地气的,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和以往提及健康就只谈医疗卫生不同,此次白皮书将健康和卫生的涵义进行了扩展,首次将健康环境与条件的改善作为推进中国健康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说:“健康中国是要从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地维护人民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病,它是精神的、身体的和社会福利的一个完美状态。让老百姓有更干净的水、更好的空气、更安全的食品以及更好的生活环境”。

《白皮书》用一整章的内容强调了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在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全民健康运动、推进全民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深入开展环境治理、综合整治城乡环境卫生、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加强职业健康管理、严格食品安全监管。这些因素在更基础的层面上影响广大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些保障人民健康的措施,不是一时之策,更是被列入了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白皮书对这些中长期目标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2015年健康中国建设正式写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中国已制定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了战略部署。

随着中国自身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卫生健康事业上的担当不仅仅体现在为本国人民创造更好的健康条件、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白皮书》里的最后一章重点介绍了中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和国际医疗援助方面的工作。1963年以来,中国累计派出援外医疗人员2.5万人次,治疗患者2.8亿人次,2015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系列峰会上宣布,将在未来五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百所医院和诊所、实施一百个妇幼健康工程等重大卫生援助举措。

2014年西非暴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中国连续四轮提供援助,共计价值1.2亿美元,并派遣1200多名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赴疫区及周边国家, 培训了1.3万名当地医疗护理和社区防控骨干,有力地帮助了非洲人民渡过难关。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卫生和健康方面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数字上的统计与大家的感受基本是一致的,比如,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看病贵、看病难正在不断的化解;健康状况、健康环境也正在逐步提升……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我们既面对着发达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也面对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所以,我们仍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深入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让我们的中国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