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 20180218 希望的田野(三)春回高椅
湖南怀化会同县高椅村,是个古朴的小山村。过去这里虽然好山好水好风景,但是环境闭塞,产业落后,挣不下钱,留不住人,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高椅村和其它很多村子一样成了空心村。最近几年,情况变了,不少年轻人回来了,很多城里人也喜欢来村里转转,村民的日子就像这过年的气氛越来越红火,那么高椅村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又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呢?
高椅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从远处看去,像一把高高的太师椅,高椅村因此而得名。
每当村民们开始杀年猪、打糍粑的时候,就意味着春节快要到了。临近春节,外出务工的村民也陆续回到了村里。
在高椅村,杀年猪那天有个规矩,那就是得请家里的长辈和左邻右舍一起吃一顿饭,当地人叫吃泡汤。
在其他地方,很多年轻人,回村红火过个年就又走了,可在高椅村,很多年轻人回来就不走了,他们留下来会做什么呢?
杨耀文是高椅村的村民,也是个80后。前些年一直在外面打工,每年跟着打工的队伍像候鸟一样迁徙,春节到了就回家,春节过完就出门。现在,他已经辞掉外面的工作,回村当起了导游。杨耀文告诉记者,自己2000年就出去打工了,外面打工的日子很辛酸。
村民黄新良,只要一有空,就会用手机直播高椅的古建,高椅的美景,还有高椅的土特产。跟杨耀文一样,他以前也在外面打工。外出打工的十几年,干过很多个工种,到2014年,黄新良已经做到了一个工厂部门主管的位置,一个月能赚六七千块钱,这时事业在正蒸蒸日上的黄新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回家。
黄新良说:“我觉得活在自己的家乡还是实在的,其实人在外面,心在家里。有的甚至几年都看不到父母一眼,谁不愿意自己家乡有发展,如果自己能够在家乡赚到钱,肯定不愿意在外面打拼。”
像杨耀文和黄新良这样的年轻人之所以愿意回来是因为高椅村这些年发生了很大变化。
黄新良说:“因为我们家乡是一个传统的古村落,而且现在像这样的传统古村落,越来越少了,政府在大力的保护与开发这种古村落,我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所以我就选择了放弃外面的工作,回到了家乡创业。”
高椅古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唐宋时期开始,这里便有人居住,历经千百年的繁衍生息,如今的高椅村有600多户,2000多人,其中大部分人都是侗族。早在2006年,高椅村整村范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高椅古村的明清建筑具有明显的江南侗族民居特色,木质穿斗式结构的两层楼房,四周高高的马头墙,构成相对封闭的庭院,房屋防火防风,室内冬暖夏凉,当地人俗称窨子屋。湖南大学的柳肃教授是研究古建筑方面的专家,在他眼中,这些建筑不仅展现了古人的建造技术,也体现了古人的审美和情趣。
柳肃说:“我十几年前第一次到高椅的时候,就看到那些簸箕里面摆着萝卜干、晒辣椒、晒萝卜皮。这就是生活趣味。那种真正的乡愁,是城里面看不到的,住在楼房里面享受不到的。”
这样一个别致的小山村,在前些年的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当地的县委书记杨陵俐2008年调到会同县工作,他还记的第一次到高椅看到的情形。
杨陵俐对记者说,高椅村当时给他的感觉是非常破败的,产业凋零,人气也很不足。
杨陵俐想着,要发展,还得先从古村保护做起。这些年,县里各方筹集资金修缮古建,打通道路,整治环境。
杨陵俐说:“所有的古村落,文物保护的老宅子,都已经修旧如旧,很多已经融入了农旅互补。比如做民宿,做作坊已经开始起步。”
老宅子修好了、环境改变了,古老的高椅村焕发出新的活力,来这里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了。
杨耀文从小就对古村的历史文化充满了兴趣,再加上他性格外向,又多才多艺,没有什么能比回家乡当导游更过瘾的了。为了让游客玩得高兴,他把古村的故事写成了诗,还编成了快板,对他来说,当导游可不仅仅是一份混饭吃的职业,还有许多乐趣在其中。
黄新良把自己家的老房子改造做了民宿,一年下来,一家人的收入就有三四十万元。黄新亮觉得现在更自在了,也比在外面打工时强多了。
这几年,高椅村变化不小,但跟发达地区的乡村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趁着春节年轻人都回来了,乡里请来了县里专家和企业的代表,把返乡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开了个茶话会。一位企业代表,前几年在北京创业做餐饮连锁,赚了钱以后回到家乡又开始做农村电商,他觉得,村里的很有地方特色的黑米泡茶和一些土特产就很值得推广。开完茶话会,他就带领着自己公司的小伙伴从村民手里收购了一些家乡的土特产,带到了北京推广。
临近春节,巫傩戏、斗牛舞和神农裸祭这些前几年就快要消失的传统民俗又出现在这个小山村里。